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西省鹰潭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30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3/25 16:50:41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绝密★启用前

鹰潭市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 二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⑴请按照题号顺序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另附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在此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⑵考试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⑶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

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中的自由

曹雅欣

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陃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宦海之沉浮、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制度禁锢、官场奴役、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

B. 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C. 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D. 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B. 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C. 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D. 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

B. 国学中的自由随处可见,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由自己获得的一份轻妄自在。

C.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可超越现实,是没有限制的。

D. 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土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命具汤镬,趋烹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②。卒。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B.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C.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D.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真富有正义感。元末盗贼四起,他聚集民众保护乡里;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他到元帅府状告他们。

B. 何真战功卓著。在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后,他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在反击熊天瑞的进攻时大获全胜;广东人依赖何真得以保全。

C. 何真识大体,顾大局。廖永忠奉太祖之命率领水军攻取广东时,何真到军门献上印章,并登记好所辖郡县的具体情况,奉上书表投降。

D. 何真归顺后受到了重用。大军征伐云南时,皇帝命令何真与其子何贵一同前往,不久又任命何真担任浙江布政使。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

译文:

(2)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8-9题

定西番

牛 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三句。(5分)

答:

9. 本词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1)《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2)《论语》中,孔子认为无论见到“贤”与“不贤”都应有所得的两句是“ ,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请在选定的题号后打勾。)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沈二哥加了薪水

老 舍

四十来岁,扁脸,细眉,冬夏常青的笑着,就是沈二哥。走路左脚迈出,右脚得想一会儿才敢跟上去。

自幼沈二哥就想作大人物,到如今可是还没信儿作成。他谨慎,老于世故,并不是怎样的惊天动地,还总是受着压迫。

只有一点安慰——凡事他都“想想看”,躲开了许多钉子。真的,嘴按在沙窝上,不疼,怪憋得慌。躲开了许多钉子也躲开了伟大,安慰改成了失望。

对家里的人,他算尽到了心。可是他们都欺侮他。太太又要件蓝自由呢的夹袍。他照例的想想看。

“想想看,老想想看,”沈二嫂挂了气:“想他妈的蛋!你一辈子可想出来什么了?!”   沈二哥的细眉拧起来,太太没这样厉害过、野蛮过。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   可是一两天了,他老没忘了她的话。那好象是一个启示,一个提醒,一个向生命的总攻击。这不是压迫,不是闹脾气,而是什么一种摇动,象一阵狂风要把老老实实的一棵树连根拔起来,连根!他仿佛忽然明白过来:得干点什么,要干就干,再没有想想看。

是的,马上给她买自由呢,没有想想看。生命是要流出来的,不能罐里养王八。不能!三角五一尺,自由呢,连价钱也不还,劲儿!沈二哥的平腮挂出了红色,心里发热。生命应该是热的,他想,他痛快。

“给你,自由呢!”连多少钱一尺也不便说,大丈夫气。“你这个人。”太太笑着。

衙门里同事有三个加了薪。沈二哥决定去见长官,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在衙门里多年了,哪一件事,经他的手,都没出过错。加薪没他的事?不可以!他挺起身来,自己觉得高了一些,去见司长。

“司长,我要求加薪。”没有想想看,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到伟大之路。?? “沈先生,”司长对老人儿挺和气,“坐,坐。”

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坐在司长的对面,脸上红着。“要加薪?”司长笑了笑,“老人儿了,应当的,不过,我想想看。”

“没有想想看,司长,说句痛快的!”沈二哥的心几乎炸了,声音发颤,一辈子没说过这样的话。

司长愣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说话,特别是沈二哥;沈二哥现在一定有点毛病,也许是喝了两盅酒,“沈先生,我不能马上回答你;这么办,晚上你到我家里,咱们谈一谈?”

沈二哥心中打了鼓,几乎说出“想想看”来。他管住了嘴:“晚上见,司长。”他退出屋。什么意思呢?不过,真要是……沈二哥的脸慢慢白了,嘴唇自己动着。

他决定到司长家里去。

司长真等着他呢。很客气,并且管他叫沈二哥。

“司长叫我干什么?”

“没事,谈一谈。”

“你在衙门里有十年了吧?”司长问,很亲热的。“十多年了。”

“还愿往下作?”司长笑了。

沈二哥回答不出,觉得身子直往里抽抽。他的心疼了一下。

司长思索了会儿。“咱们差不多。没有想想看,你说的对。咱们都坏在想想看上。这不是活着,是凑合。”司长的眼中露出真的情感。

沈二哥的嘴中冒了水。“司长,对!其实……”他再找不到话,嗓子中堵住了点什么。

“说真的,当你说想想看的时候,你想什么?”“我?”沈二哥要落泪:“什么也不想,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当我一说那三个字,我就觉得自己小了一些。同时我管这种不舒服叫作压迫。我抓不到什么,只求别沉下去,象不会水的落在河里——”

司长接了过去。“什么事都先从坏里想,老微笑着从反面解释人家的好话真话。”他停了一会儿。“今天你在衙门里总算有了劲儿,”司长又笑了笑,“但是,假如不是遇上我,你的劲儿有什么结果呢?我明天要是对部长有劲儿一回,又怎样呢?”

“事情大概就吹了!”

“沈二哥,假若在四川,或是青海,有个事情,需要两个硬人,咱俩可以一同去,你去不去?”

“我想想看,”沈二哥不由的说出来了。

司长哈哈的笑起来。“沈二哥,别脸红!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沈二哥,明天我替你办加薪。”

“谢”堵住了沈二哥的喉。

(原载1934年11月《现代》,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沈二哥凡事都要“想想看”,这是他的心态,也是他的习惯,他乐于此道,也因此很少碰到钉子,这使他感到安慰。

B. “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一方面表现了沈二哥在“想想看”的影响下形成了怯懦性格,另一方面,赞扬他有宽容之量。

C. 司长的话“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是对旧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生活处境和处世心态的形象化描述,这类人包括司长自己。

D. 沈二哥衙门里有三个同事加了薪,他们的工作能力比不上沈二哥,沈二哥在衙门里十多年了,办事从没出过错,加薪却没他的事。

E. 司长面对沈二哥要求加薪时的强硬态度,出人意料地和气,并在自己家里与沈二哥真情交流,谈话里面有浓重的“同病相怜”的意味。

(2)沈二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大量使用了人物对话,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4)请简要概括沈二哥的性格牲,并探究其性格形成的原因。(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玩家王世襄

童涵冰

骑马架鹰、玩转京城,在晚年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的王世襄在1939年遭逢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母亲病逝,这个噩耗似乎让王世襄在顷刻间变得成熟,他深感自己这几年将有精力都花在了“玩”上却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而叫他们伤心。于是,他决定放弃从前一切用来玩乐的物什,或送给好友或挪作他用,以潜心攻读来告慰母亲的殷殷期盼。其实王世襄的母亲金章亦非等闲之辈,她的一手小楷颇得晋唐风韵,擅长国画又以鱼藻闻名于世。毫无疑问,她深厚典雅的艺术涵养也对王世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王世襄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的论文题目便是“中国画论研究”。

在燕京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王世襄南下谋生,但却未能如愿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得到理想的工作——因为傅斯年的一名“燕京毕业的不配到我们这里来”,年轻的王世襄遭到了一次小小的打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世襄从古代建筑到“大木作”“小木作”开始最终落实到古代家具的研究,尤其是对明清家具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继而走上了他不同寻常的收藏之路。

“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更没有收藏青铜器,因经济所迫,对这些都不敢问津,只是用几元或十元的价钱,拾掇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自难有重器剧迹。在收藏家心目中,不过敝帚耳,而我珍之。”所谓收藏,一凭自己爱好,二靠一双慧眼,三是肯花力气,再加上一点审时度势的机灵便万事具矣,而那锦衣华服的劳什子不过都是浮云。一辆破自行车,一身草根打扮,便足以成就一个名副其实的收藏家。“逢年过节我都出门,骑辆车,近在九城,远到郊县,那时候连‘打鼓的’都跑不过我,我的车一次能驮两把椅子或一只小型桌案,受的累不少。找着有价值的东西真高兴,忘了疲劳。遇到人家不卖或我买不起的时候就拍照或描绘,碰上不理解我的人还得说好话,赔笑脸。“王世襄的快乐也许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但正所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内心的充实让王世襄体会到了巨大的满足,那既在收藏的过程中也在那些与“宝贝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很多人在采访王世襄时都会问他将收藏的80件明代家具悉数捐给上海博物馆是否会有些不舍?王世襄的回答干脆而简明:“不会。”此话不假,正所谓“由我得之,由我遣之”,这些曾令王世襄在感官上获得莫大愉悦,而这些“宝贝们”也将因捐赠而得到更加稳妥的归宿。千金散尽,王世襄只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念想,那便是他和夫人袁荃猷买菜时用的一只小筐,作为两人几十年来相濡以沫的见证。

“文革”爆发,拖着久病未愈的身体,王世襄被下放到了湖北成宁,每天都需要蹬着三轮车往返30多里地运水泥。虽然潦倒至此,王世襄也咬牙坚持挺了过去,并且还在这些困顿的岁月中完成了《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等重要著作。痛苦自不必多说,他甚至一度希望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终结这些可怕的灾难,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相信希望——夫人袁葵猷无悔的陪伴给了他莫大的勇气,还有他内心对于文化执着的热爱以及强大的信念都促使他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看淡世态、坦然面对。“‘三反’冤狱,故宫除名,‘五七’扣帽,不仅敝帚之不如而直弃同敝履矣。大凡遭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罪名同为‘自绝于人民’,故万万不可。我则与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己,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惟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

时间和历史都证明王世襄的坚持是正确的。2003年,王世襄因其在明代家具研究和收藏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可他并没有把命运的垂顾看作理所当然,而是懂得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样的收获,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10万欧元的奖金捐赠给了“希望工程”,在福建修建了“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期望将文化的火种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传递开来。

相关链接

①王世襄(1914.5—2009.11),字畅安,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玩物并研物,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百度百科)

②他治学不走熟路;兴趣或爱好罕见地广泛……我年略长于王先生,在北京住六十年以上,见闻中学术界的人不少,还没有一个既读(说文解字)又养鹰兼半蛐蛐的。此之谓天生的奇才,世间罕见者也。

(张中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王世襄从幼年到壮年都爱玩,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认识以自己是在浪费精力,遂决定潜心攻读以告慰母亲。

B. 王世襄后来从事并热爱文物收藏工作,也许与他从小爱玩的天性有关系,但更离不开母亲深厚典雅的艺术涵养的影响和熏陶。

C. 正如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那样,王世襄南下求职受挫,于是转向对明清家具的研究,从而走上了收藏的道路。

D. 王世襄之所以痴迷收藏,最主要的原因是收藏能够给他带来内心的充实和巨大的满足,他是乐在其中的。

E. 全文以收藏为重点,围绕收藏来刻画人物,强调王世襄所抱持的生活态度、拥有的生活情趣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2)从文章来看,作为收藏家的王世襄先生有着怎样特殊的收藏观?请简要分析。(6分)

(3)如何理解“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己,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惟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这句话?请简要回答。(6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江苏省苏州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doc
·江苏省无锡市2015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
·江苏省宿迁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广东省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广州二中、广州六中四校联考试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广东省广州市五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山东省淄博市三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钱桥中学、泥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天津市宝坻区六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