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城阳区2013——2014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4.01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考试时问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米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狂飙/彪炳史册 书箧/提纲挈领 间距/间不容发 叱咤/姹紫嫣红 B.庇护/刚愎自用 着落/着手成春 病殁/没齿不忘 雕甍/盟誓之约 C.勒紧/敲诈勒索 绯闻/流言蜚语 秩序/卷帙浩繁 下载/载歌载舞 D.明眸/未雨绸缪 孝悌/感激涕零 角色/崭露头角 横槊/数见不鲜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B.不曾被任何外在的力量裹胁,内心的焦燥不安将裹挟着随之而来的反应向着未知的将来绵延而去。 C.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 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汇萃。 D.他翻来覆去找寻的那条街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过去,它却是坐落在城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 3.给下面语段空缺处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没有闪烁的照相机、没有___ 的随行者,自己排队埋单、坚持“光盘”……近日,习近平主席在庆丰包子铺用餐的消息,因偶遇者拍照上网不胫而走,引来如潮跟帖和好评。“和气,没架子”“自己端盘找座位”,顾客的形象描述_______国家领导人的亲民形象;“俭朴,不浪费”“21元主席套餐”,舆论的各种中肯的评价_________出中央领导同志的清新作风。 A.浩荡 凸显 反映 B.浩荡 显示 折射 C.簇拥 凸显 折射 D.簇拥 显示 反映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虽然国家宣传部门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同时有关部门也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业的“低碳”标准进行了规范,但我们许多生产“环保、低碳”产品的企业不重视产品的宣传,以致产品虽好却乏善可陈。企业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企业的高层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其次,立即开展品牌宣传。现在不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时代了,你如果还顾虑重重,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A.不遗余力 B.乏善可陈 C.高瞻远瞩 D.人怕出名猪怕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因三公经费紧缩,今年奢侈用品的销售出现了实际行情与市场预估截然相反的现象。 B.上海光明中学为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C.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项整治,使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钱权交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D.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初见成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节选自王蒙《<红楼梦>启示录》) 6.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指的是 “接近于生活真实”。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指的是“创作规律”。 C.“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丰富多彩”。 D.“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意思是“深 入”。 7.对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著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B.作品既“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让作品内容显得荒唐些,不可捉摸。 C.作品中既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又坚持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 D.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8.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写实的小说易显得平庸,梦幻的小说易显得奇巧。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予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 “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袁盎虽家居,汉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乃见袁盎曰:“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②所问占。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①绛侯:周勃 ②棓(bèi)生:占卜者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礼之恭 礼:以礼对待 B.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畔:通“叛”,背叛 C.主兵柄,弗能正 正:正常 D.常害袁盎 害:陷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则与一生彘肩 C.圣主不乘危而徼幸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乃之棓生所问占 莫之能御也 11.下列各项全不能表现袁盎“引义慷慨”的一项是 ①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②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③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④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 ⑤袁盎骑,并车揽辔 ⑥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时,上朝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皇上却对他非常恭敬,袁盎认为这有失君臣的礼数。 B.袁盎认为周勃不配称为社稷之臣,是因为诸吕掌权致使刘家天下岌岌可危时,身为太尉掌握兵权的周勃当时并没有能挺身而出,挽救局势。 C.文帝从霸陵上山,打算冒险从西边的陡坡冲下去,袁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劝阻了皇上的冒险行为。 D.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宫为他游说,但由于不够流畅,答不上皇帝的话,招致梁王不满,使得梁王派人刺杀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将相关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 (10分) ①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4分) ②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3分) ③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3分)(《齐桓晋文之事》)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答①元明黔南赠别②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③,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④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②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他在1095年(绍圣二年)因所谓“修史失实”罪被贬培州别驾、黔州安置。黔州在今四川、重庆一带。这时,黄庭坚的长兄黄大临(字元明)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居住数月,不忍分别.③逆旅:旅居。④急雪脊令: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①诗歌第三联写“惊风鸿雁不成行”,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4分) ②本诗题目是“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尾联却写长兄在归舟中常回首望作者。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投我以木桃,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木瓜》)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②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礼之用,_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 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12分) 16.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不计标点)。(4分) 2013年度的放假模式,尤其是中秋国庆休息日的胡乱调度,已经引发民众的严重不满,而2014年春节究竟应当如何放假,再度引发了激烈争议,民间和网络上都是议论不断,煞是热闹。2013年12月出台的下一年度放假表,显示官方首次拒绝承认除夕也是节日。有的人认为,这是为除夕高速公路收费埋下伏笔。但无论幕后真相如何,一个明确的事实就是,它公然对抗民意,藐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 17.把下面空格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使得前后句意连贯。(只填写序号)(4分) 基于诺贝尔奖的基本宗旨,文学奖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单一的文学性。_____________。 从逻辑上说,莫言在接受这份荣誉和奖金的同时,必须同时为自己创作的批判使命做出承诺,无论是用故事,还是用论辩。 ①它要求受奖作品能深刻地表达普世价值的信念 ②这是一种“无奈的”历史宿命 ③我们已经发现,这是来自本土和外界的双重寄望 ④它是折射文学趣味、政治道义、历史真相和文化梦想的多面晶体 ⑤不仅如此,本次充满美誉的授奖词和热烈的掌声,还传递了欧洲对中国未来的期待 ⑥莫言一旦接受诺奖,就注定要成为一个背负道德十字架——“诺贝尔伦理”的人,担当起整个国族的全部现实苦难 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之处,请按要求修改。 (4分) 我是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学业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在同学们当中拥有较高的威信。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给您寄上我的个人资料,如贵公司有这方面的意向,请您立马与我洽谈相关事宜,我将鼎力支持贵公司的发展。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将相应的题号涂黑,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1)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2)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3)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①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竞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依偎着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羞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4)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5)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6)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悲哀起那个时代的公平正义的缺位。 (7)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太阳已经升起来,雾霾逐渐淡去,我得以对周围的环境重新审视。在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它洒在了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已经泛黄的页码被翻了过去。 (原文有删改) 【注】①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革时期(1966—1976),又称“十年动乱”或“文化浩劫”,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有的甚至含冤而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道德呈现倒退状态,特别是“公平正义”的理念在这一时期无法彰显。 19.阅读原文,概述梧桐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4分) 20.文章第三段,作者感到风中的梧桐与外祖父两者问“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同处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6分) 21.分析文章画线句子“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依偎着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的妙处所在。 (4分) 22.最后一段画线句子“阳光,它洒在了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已经泛黄的页码被翻了过去”,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张昌华 (1)1931年12月3日,北平清华园。一位眉目清秀、神色俊逸、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士,以他一贯沉稳平静的口吻,向已经10个多月没有校长的清华学生,发表了让后人传诵不已的就职演讲:“……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与清华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但求能够尽自己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2)诚如斯言,梅贻琦由清华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3)“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 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所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钱学森……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清华、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校舍却显得寒碜,与今天校舍光鲜、但大师却极其稀缺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4)梅贻琦做人处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5)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能干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6)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 “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7)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8)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9)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10)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11)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12)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的精神。 (原文有删改) 19.文章第一段引用了梅贻琦就任清华校长时的演讲,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分) 20.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21.文中写学生模仿梅贻琦口吻编的一首顺口溜,这里有什么用意? (4分) 22.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七、写作(60分) 23.请以“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