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53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4-5-21 22:52:26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 语 文?????????? 2014.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吕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奖励/船桨?????飘动/飙车???? 识别/博闻强识

B.镶嵌/砍伐???? 急骤/昼夜?????切削/削足适履

C.垫付/真挚???? 钥匙/跳跃?????肥胖/心广体胖

D.邻居/伶俐???? 管辖/惊骇?????处方/设身处地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网络信息卷帙浩繁,传播速度快。网媒对信息“囫囵吞枣”,难以说得详尽、明白,可能会使内容流于肤浅。有人讥讽网媒不过是“复制+粘贴”,虽然偏激,但也道出了网媒的“原创性”短板。浏览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不能发现,重点内容很多类似。在信息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报道内容没有附加值,单调、单一的信息产品很能满足受众需要。

A.卷帙浩繁?????B.囫囵吞枣????C.流于????? D.短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微博快速浏览新闻、发布信息,在冲击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快更鲜活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

B.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从而促成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

C.美国好莱坞摄制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近日在洛杉矶公映,影片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表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并敦促日本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

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坚韧的普通工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②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③散文是批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④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⑤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⑥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A.⑥③⑤④①②????B.③⑥①②⑤④???C.③②①⑥⑤④????D. ⑥⑤④①②③

?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 怪罪

C.先生见而才之? 才能

D.咸拟正案第一???? 打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②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

B.①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②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C.①问何不归,??????????????②汝曹何纷纭乃尔

D.①至正案发,乃第三????????②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全都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4分)

?

②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3分)

?

(2)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说明高螺舟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

?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

?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

??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2)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潜《归园田居》)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

B.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C.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D.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E.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13.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C.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14.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4分)

?

?

15.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

?

?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车站的老人和小狗

[前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通红的,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搭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雪粘满了窗户,当你看见人们在这样的严寒里喝着冰冰冷的啤酒时,背脊上不禁会起一阵寒战。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象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象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这样一块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象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入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呐?”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津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那风吹雨打的睑和干瘪的、青筋嶙嶙的脖子都涨得通红了。

小狗蜷缩起身子,搭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连香肠看都没看一眼。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①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还生气呢!”那个高颧骨的年轻人说。“瞧啊,多大的自尊心!”

“唉,你别去理睬他吧!你耍他干什么?”一个青年人用调解的语气说,一面给大家倒了啤酒。

老人什么也没说。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小狗夹着尾巴站在他身边。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②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哎,彼契呀,彼契呀!真胡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16.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多次写到那群年轻人在大冷天喝着冰冷的啤酒?(4分)

?

?

17.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5分)

?

?

18.“痉挛”的现代汉语意义是“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作者在文中两次使用“痉挛”,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6分)

?

?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灵魂的丰碑

林彬

一阕石头的音乐升腾着。

金子一样的天空,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

石头的音乐向天空生长,天空好像越来越低的俯伏到海面上来,浪花跳跃着,奔跑着,加入这雄浑磅礴的旋律。

那阕石头的音乐是一座宏伟的丰碑,它通过漫长的黑夜,伸向天空,新生的太阳给了它所有的颜色,它的身上披满了花环。

林徽因从梦中醒来,猛地拉亮电灯,梁思成也被惊醒了,慌慌张张来找药瓶。

林徽因说:“我不是吃药,给我拿张纸来。刚才在梦里有一个设想,我得立刻把它画下来。”

自从接受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任务,林徽因不知多少次这样从梦中醒来。

1949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就为纪念碑的奠基填了第一抔土。1952年由梁思成和雕塑家刘开渠主持纪念碑设计;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此时她病得已不能起床了。在起居室兼书房里,她安放了两张绘图桌,与她的病室只有一门之隔。

林徽因主要承担的是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的设计,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她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每绘一个图样,都要逐级放大,从小比例尺全图直到大样,并在每个图上绘出人形,保证正确的尺度。

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唐代风格作蓝本,选出许多资料,跟助手逐一分析,详细讲解,掌握基本特点。

经过比较,他们最后选定了一种以唐风为主的风格。

两个月的时间,林徽因和关肇邺画了数百张图案,最后选定了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花环设计。

在选用装饰花环的花卉品种上,他们很伤了一段时间脑筋。最初选用了英雄花,经咨询花卉专家,得知木棉并非中国原产,随后放弃这一构想。

在上千种花卉中,他们最后选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种,象征高贵、纯洁和坚韧。

须弥座正面设计为一主两从三个花环,侧面为一只花环。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应,运用中国传统的纪念性符号,如同一组上行的音阶,把英雄的乐章推向高潮。

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以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了下来,她生命的热能仿佛彻底耗尽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严重,药物已不能奏效,只能保持居室的温度。即使是一场感冒,对林徽因也是致命的。每到秋天,梁思成就要用牛皮纸把林徽因居室的墙壁和天花板全都糊起来,几个火炉也早早地点上。不久,林徽因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同仁医院。

林徽因感觉到,她的生命如下午的日晷,疲惫的影子已经渐渐淡远模糊。

而逝去的一切却随之清晰起来。已经很久不敢再照镜子了,她怕在那块明亮的玻璃上,看到她瘦骨嶙峋的面容和一生跌跌撞撞的路程。那无疑是生命中最残酷的一幕。

同仁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都知道,他们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病人。她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诗人。她的肺病已到晚期,将在这里度过她人生最后的日子。然而她又是个很坚强的人,对医生的每一次治疗,无论多痛苦,都配合得很好。

她是拜伦的崇拜者,床头上总是放着一本《拜伦诗选》,寂寞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们常能听到她吟哦那些诗句……在她没有力气翻动书页的时候,她就把手放在书本上,仿佛要从书本里汲取一切力量。

4月1日晨6时20分,林徽因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她51岁生命的里程。

林徽因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负责修建,同时还将林徽因生前为纪念碑设计的饰雕刻样移在她的墓碑上,碑的上方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西北隅,绿荫和萋萋青草掩映着矮矮的墓碑。

如今碑上没有铭文,没有姓名,只有一只浮雕花环,橄榄枝环抱着圣洁的牡丹、荷花、雏菊。那是林徽因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设计的碑样,朴实无华地镶嵌在这里。

太阳把它的光芒大笔大笔地写在广场上。

这里在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典礼。国歌高奏,红领巾高举起手臂,三军将士高举起手臂,向历史庄严布礼!

一阕石头的音乐,向金子样的天空升腾。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

纪念碑上,那一只只永恒的花环,招展着一个季节的新绿!

(选自《林徽因传》)

19.文章为什么要从梦开始写起?(4分)

?

20.如何理解“她怕在那块明亮的玻璃上,看到她瘦骨嶙峋的面容和一生跌跌撞撞的路程”这句话的作用?(5分)

?

?

21.结合文意,探究标题“灵魂的丰碑”的含义,请简要阐述。(6分)

?

?

?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某中学为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在教学楼显眼位置贴出如下的数学公式,请你谈谈对公式的理解。(先指出每个数字分别代表会,然后再把这两个公式所包含的意义阐述出来。)

1.01365=37.8

0.99365=0.03

?

?

23.下面是一则关于潮籍广州武警郑益龙的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为郑益龙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90字以内。

2013年3月1日下午,在广州珠江边沿江西路的亲水平台发生了感人一幕。游客陈永标在后退取景时不慎被铁链绊腿掉进珠江。就在此时,途经此处的武警警官郑益龙疾速跑到事发地,发现一名男青年在水中挣扎,他边喊:“你别动,我来救!”边脱掉鞋子和上衣,便一头扎进江中,奋力托起陈永标往岸边游。郑益龙让落水者趴在救生圈上,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水流冲走。广州武警郑益龙仅用14秒冲刺般奔跑21步前去救人的场景,在网络广为流传,也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

?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考结束后,几位要好的高三同学一起闲聊,在谈到曾经就读的学校时,他们各自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我时时记起,会常回学校看看。

同学乙:我不可能常回学校,但不会忘记。

同学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会忘记学校,但希望学校把我忘记。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

2014年汕头二模语文答案

?

1.C【C、diàn/zhì,yào/yuè,pàng/pán;A、jiǎng,piāo/biāo,shí/zhì;

B、qiàn/kǎn,zhòu,xiāo/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1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即二模语文试题
·安徽省芜湖市201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4年高考冲刺调研卷试题四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4年高考冲刺调研卷试题六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4年高考冲刺调研卷试题五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4年高考冲刺调研卷试题二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4年高考冲刺调研卷试题三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4年高考冲刺调研卷试题一语文试题
·天津市蓟县下仓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