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山东省莱芜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文件大小 23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5/24 15:28:2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2016.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在较长一段谂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瞧)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瑕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蔓开来。

1.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谂熟 不速之客

B.瑕想 席卷而去

C.相符 大相径庭

D.弥蔓 悄然而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奢华 凑 风起云涌

B.奢华 瞧 叱咤风云

C.浮华 瞧 风起云涌

D.浮华 凑 叱咤风云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前六大电视品牌,创维、海信、TCL、长虹、康佳、海尔市场份额占据中国电视70%以上,但每家品牌份额相对均匀,如果TCL与乐视联姻,将会直接提升两者的销量。

B.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C.“IP热”在2015年的影视圈持续升温,几乎每天都有所谓IP作品开拍或上映。甚至“新华字典”和“俄罗斯方块”也被互联网公司注册,将被改编为影视剧。

D.儒家思想有很强烈的政治追求,儒家本来就是积极入世的学说。孔子有治世之心,“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以来,杭州市民纷纷走进“未来科技城”,想要通过耳濡目染,来切身体验未来之城的今天和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B.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又可悲的境地。

C.“我想让你们报道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好医生,她对病人的关心真是无所不为。”近日市民王女士致电本报传媒热线6114124,想要感谢一位负责任的好医生。

D.生活习惯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外,久坐和睡眠过少或过多也将增加患病及早亡风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兴起的射电天文学成了天文学中最有活力的新领域,60年代出现的四大发现就是在射电天文学观测中做出的。

B.生活中常补充益生菌不仅能提升有益菌的战斗力,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增进肠道蠕动,还能改正细菌所在的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

C.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元旦小长假结束后,我市的天气大多以雾霾天为主,市民出行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

D.经历了多日连续少雨天气之后,莱芜能否迎来降水,似乎是对于连日雾霾的洗礼和对于猴年充满希望的企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提到元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蒙古人的征伐。尤其是近代欧洲强势崛起之后,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在看待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时,也一面倒地认为以破坏为主。

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如同西方文明席卷全球,我们也没有片面强调其侵略性一样。蒙古帝国的崛起,也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蒙古人的征服,首先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

与以往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冲击不同,蒙古帝国不是采取民族大迁徙式的征服,而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向外扩展疆土。因而,蒙古统治者十分重视梳理、连接被征服地区的通道,以确立行之有效的统治。在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的交流是少量、偶然、缓慢的。而蒙古人却以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打破了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堡垒。

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第一次由一个政权所控制,长途旅行变得安全可靠。在中断了1000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踏入中东和东亚。由此,东西方贸易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蒙古人自己没有什么生产技术,但是却将所有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和技术综合在一起,产生了更大的效益。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有了德国的矿工、俄罗斯的士兵、法国的工匠、波斯的胡萝卜和柠檬;波斯有了中国的工程师、水稻和以按指印为凭证的习惯;而欧洲拥有了中国的面条、纸牌和茶叶。

宗教和统治者的地位被彻底动摇,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正是这一时期,薄伽丘创作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在意大利小城帕多瓦的教堂中,文艺复兴的先驱们第一次将人类的情感,转移在宗教壁画中。而基督的圣袍上点缀的,正是蒙古人创造的“八思巴文”。

因此,有学者断言:欧洲首先是在“复兴”蒙古和由蒙古人带来的中国艺术,然后才是欧洲本身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而所谓“资产阶级萌芽”推动的文艺复兴,更是在这之后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欧洲文艺复兴离不开印刷术、指南针,尤其是火药的传播。而这一切,无疑都仰仗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

正如韩国出版的《千年历史人物》一书所评价的:“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这是当今人类‘全球化’的新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一统。成吉思汗的经济政策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雏形;成吉思汗的驰马驿站,是当时通信业最佳、最快的形式,是当今世界因特网的前奏。”

(节选自刘军卫《走向海洋》)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欧洲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一面倒地认为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以破坏为主。

B.任何事情都其两面性,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如此,不能仅看其破坏性的一面。

C.西方文明席卷全球,作者既强调了其侵略性,也强调了其积极性。

D.蒙古人的征服之所以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主要是由于武力征伐的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古帝国采取的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向外扩展疆土的方式征服,不同于以往游牧民族的民族大迁徙式。

B.在蒙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已经有着长期而密切的交流,就是长途旅行不大安全可靠。

C.蒙古政权控制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为东西方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

D.如果没有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蒙古人很难打破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堡垒。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人的征服在某种意义上讲,唤醒了欧洲人文主义的觉醒,继而动摇了欧洲宗教和统治者的地位。

B.没有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就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更没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

C.《千年历史人物》一书认为,成吉思汗的经济政策表现了他“全球化”的思想观念。

D.本文在强调蒙古帝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积极影响时,并没有美化其侵略性,而是实事求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车入览,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改声御史,参其军。甫仓猝募数千人,皆市井游手,所需军装戎器又不时给。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势当速战,急出营柳林。亡何,甫连败于柳林、大井,乃结车营卢沟桥。大清兵绕出其后,御车者惶惧不能转,歼戮殆尽,甫亦阵亡。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帝亦伤之,命予恤典。

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往者陛下数召对群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顾问尚未数,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而内外有职业者,亦得不时进见。政事得失,军民利病,庙堂举措,边塞情形,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岁月既久,品量毕呈。诸臣才不才,及才长短,岂得逃圣鉴。”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十六年冬,廷臣交荐,即命召用,促入都陛见,未赴而京师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赠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工举子业 工:擅长

B.歼戮殆尽,甫亦阵亡 殆:几乎

C.一一程量不爽 爽:清爽

D.王师间道袭破之 间:抄小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 则群聚而笑之

B.乃结车营卢沟桥 良乃入,具告沛公

C.收桑榆之效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 贪于财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B.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C.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D.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金声,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在清军逼近都城时,他情绪激昂地请求当面陈述紧急事务。在申甫组建了军队之后,金声曾经以御史的身份参与到军队之中。

B.申甫虽然是个僧人,国难当头之际依然应诏而出,并招募了数千人,虽然也曾取得了柳林等战役的胜利,但终究在卢沟桥兵败身亡。

C.申甫阵亡之后,金声耻于无功,他又率领参将董大胜的士兵七百人、古壁的士兵一百人以及以义相从的豪杰数百人,组成了一只军队。后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皇帝没有同意。

D.南京城破、列郡望降之际,金声奋起抗清,聚集士民守卫绩溪、黄山,分兵扼守六岭。终因旧部而兵败被俘,与江天一一同赴死。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5分)

(2) 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的上片在营造意境方面颇具特色,试加以分析。(4分)

(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例如,无论是贤达的人还是不贤达的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两句诗:“-----------------------,--------------------------。”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余音袅袅、意韵无穷,起到了“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3)孟子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总结出了两句意义类似的话:“---------------------,--------------------。”

五、(12分)

16.请给下列句子排序,组合成一组语意连贯的语段。(4分)

①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②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

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

④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

⑤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

⑥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17.对联,文辞之隽永精妙,意境之深远阔大,风格之多姿多彩,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2016年是农历丙申猴年,请根据上下联,补写出空缺部分。(4分)

(1)上联: ;下联:红梅傲雪喜鹊登枝。

(2)上联:羊留淑景,山青水秀神州美;下联: 。

18.阅读下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以“霾”为开头重组一句话,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50字。(4分)

霾又称大气棕色云,是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增加、空气质量恶化导致的一种天气现象。它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煤、石油等化学物质的燃烧有很大关系。霾天时,空气混浊,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常小于10公里。根据对空气质量污染的程度,分为轻、中和重三个指标。  

霾天时,大气中的气溶胶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霾天还会使人们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风中的一棵树

  文珺

  ①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已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枝,顽强的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要多多少少的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象村子里的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白天睡觉,晚上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棵树就在那里。不过,那时候,它还是很茂盛的。整天,有鸟儿什么的在它的枝条上飞来飞去,唧唧喳喳的聒噪。中午,太阳正照的时候,它也会为人们遮出一片很大的阴凉来。于是,有女人们拿了鞋底、针线,到这里来做活拉闲呱。也有男人们拿了一些农活,到树底下来做。他们一边做活,一边开玩笑、逗趣,不觉太阳西去,大地酷热散去。于是,收工回家,然后,再上地干活。小孩子,一向就是人来疯。那里人多,就往那里凑。大人们做活。他们就玩游戏。大多是玩一种叫“丢窝子”或是“抓石子”的游戏。大人们的活做完了,孩子们也要回家跟大人上地。农村的孩子,自小得受手把手的土地教育。人们散去,大树就在斜阳里默立,远远的张望土地上那些劳碌的身影。树和人是一样的,它也喜欢人气。

③这样的日子。在实行了包产到户后,就逐渐的消失了。那以后,人们好象一下子忙了起来。在树下遇上,总是匆匆的打一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事情去了。那个时候,那棵树还是活得很开心,天天乐呵呵地看着,人们从它的身边匆匆而过。它有时也很婆娑弄一下树影,但能在它脚下停下来的人,却一天比一天的少。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它,有一些寂寞了。渐渐的,树发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远远看见的,都是一些苍老的身影和一些年幼的脚步。有一天,树听两个孩子在树下叹息:爸爸、妈妈!你们何时回来呀!树有些莫名其妙,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把简单的生存叫做“打工”。而且,还要到它想都不想到的地方去。树的腰越来越弯了。它常常看着比它更孤单的村子发呆,它甚至在侧耳啼听那些熟悉的狗叫声。它知道它不会活的太长了,但它无法去拯救那个日趋枯萎的村子。夜里,它常老泪纵横地想起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它想起那个常在它的身上窜上窜下的叫五十一的孩子。它拈了一下手指,它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见过他了。听那个孩子的妈有一次在树下跟另一个女人讲,那个五十一,现在已经是一个什么县的县长了。坐上了小汽车,曾经也来过,西装革履的,连它都没有认出来。经过老树,汽车的屁股后面冒着一股黑烟,“噌”一下就窜过去了。把老树吓了一大跳,并立刻有大片的叶子落了下来。

④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的腐烂。一些它见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没有了。树,还是顽强的活着。它自尊的活了一辈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壮的一根树枝,让它倒在了脚底下。它有一些绝望的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它想,早上肯定会有女人来把它捡去当柴烧的,若那样,它愿意自己所有的树枝都奉献出来。但它等了一天也没有。等了一月也没有,等了一年也没有。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

⑤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我费劲地抬起头来仰望它。看到那棵苍老的树,它也有一些悲悯地俯视着我。我感觉它有好多的话要说给我听,我的心在怦怦的跳。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的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腔。但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着它流泪,仔细地辨认小时候我们在他的树干上留下的各种痕迹。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的痛。我知道,那是我终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它身边飞来飞去的那几只喜鹊。它们还把自己虽然单薄,但还是很真实的窝挂在树枝上,陪着老树走过那一些快乐和不快乐的日子。而我的窝,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我很不真实地挂在他乡的风中了。我再一次的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是很丑陋了。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⑥树冠,干枯而萎靡。没有几片叶子愿意留在这里,更没有快乐的鸟儿愿意和它做伴了。我去过张家界的森林植物园,见过的树没有一棵象这一棵这么丑陋。但我回来之后过了一年,除了偶然打开那些照片看一下才能依稀辨认之外,其它的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但面对这一棵,我却总有一种痛彻心扉的痛楚。

⑦站在早春的风中,我无法用双手抹去脸上的泪痕。我听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了我们曾经在这一棵树下嬉戏的笑声。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觅食的鸽子,在村子的四周盘旋。我用手去触摸树粗糙而又干硬的老皮,感觉到它微弱的脉搏,但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握住了母亲的手一样的踏实,我感觉我的漂泊的心忽然找到了归宿。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21.第④段开头写道:“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但这一段结尾却写道:“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2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释迦牟尼认为,“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弃,见富贵附,贫贱则弃,这是花友。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是秤友。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这是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这是地友。”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6.1

一.(15分)

1.C 2. D 3. A 4. B 5.A

二.(9分)

6.D 7.B 8.D

三.(12分)

9.C 10. B 11.D 12.A

四.(24分)

13.(1)金声非常悲伤,说申甫接受职事时间非常短,一直向前冲锋,遗体上箭刃伤几乎遍布,如果不是喋血奋力作战便不会到这种地步。(5分)

(2不久,以清查核实军需结束,上奏缴回关防印信,请求按法律定罪,再次上疏请求罢免被斥责,皇帝都不同意。(5分)

14.(8分)

(1)词的上片通过“漠漠清寒”“似秋晓阴”等意象渲染出室外环境的清冷;再以“淡烟流水”“幽静画屏”烘托室内环境的清幽;(2分)整体营造出一种凄冷、幽静的环境氛围。(2分)

(2)全词通过“上小楼”“观画屏”“挂银钩”等动作描写,以及凄冷环境和飞花、细雨等景物的烘托,(2分)塑造了一位寂寞无聊、满怀愁绪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15.(6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4分)②④③⑤⑥①

17.参考答案:(1)翠竹迎春金猴献宝(2分);(2)猴展宏图,日丽风和玉宇清。(2分)(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示例:霾是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导致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对人身心造成危害的一种天气现象。(4分)(言之成理即可)

六.(18分)

19.第②运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小时候村中的女人、男人和孩子在树下快乐生活、嬉戏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过去这种和谐、快乐、具有人气生活的怀念。(2分)借昔日的热闹生活与下文老树周围的寂寞、冷清生活形成对比。(2分)

20.①这句话运用拟人和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树和老人同病相怜、互诉衷肠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生活的孤独、凄凉(2分)。②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枯树的苍老之状,也表现了老树对往昔生活和人民的留恋。(2分)

21.不矛盾。(1分)开头之所以说“活着没意思”,一是因为老树感觉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自己饱受病、虫困扰;二是因为它感到生活太孤独,缺少人气和人情。而结尾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自己的顽强没有白废,生命有了新生,对以后的生活有了憧憬。(3分)

22.文章一方面歌颂了老树的顽强、自尊、乐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统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山东省淄博市2016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性检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语文
·山东省平度市2016届高三统一抽考试题 语文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