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6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82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5/24 15:28:46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2016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0页,六大题18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

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

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

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

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

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

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

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

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

“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

文化根性o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

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

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

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

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

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

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

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

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

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

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

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

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

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

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

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

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

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

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

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

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

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

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版,有删改)

1.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

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

财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C.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

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学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

言,历史的逻辑,可感知的乡贤事迹,可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

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

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

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D.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

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

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

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

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D.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

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

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日:“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

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

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调之。公

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日:

“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日:“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

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③。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三倭刀。公谛狈还之。后半载,

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

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

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公日:“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谳成,

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众成谓公

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童为辞。公

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阙政,如郊祀、

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

严谨而又从容不迫。③海澨:海滨之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

/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B.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

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C.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D.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

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

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

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

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

录时事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

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

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入狱。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

C.袁公在苏州府任职期间,中丞因郡守石昆玉忤逆了他,竟然公开奏章内容来弹劾陷

害石昆玉,袁公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

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5分)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汪莘

《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

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

彩,投老又堪悲。明月不再盛,玉斧①亦何为。

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忆在无怀②天上,仍向有虞

宫殿,看月到陈隋。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

【注】①玉斧:指吴刚伐桂树用的斧头.②无怀: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后文的“有虞”也同此意。

8.本词上片对月的描写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

相似”句对月的描写相比,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9.有人说下片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该哲理及其给我们的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 , ”描写了一幅极美的画面:水中游动的

鱼儿,不像在水里游动,而像在空中游动。

(2)《琵琶行》中,白居易由琵琶女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心生同病相怜之

感,发出了“____ , ”的感叹。

(3)《诗经·氓》中“___ _,____”两句,写痴情女子登上倒塌的墙,对着心上人的

乡远远地痴望,形象鲜明,情意动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了起来。

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

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她的工具袋

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

毛刷。

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只要她

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过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

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

乐意。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

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

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

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我想,对

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无欺,遏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

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她说:“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

无所谓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她的话,纯

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对

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

她不锱铢必较?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

子都学不够的啊!

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

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无论男女老少,再

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

表演。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

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

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

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

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家乡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日子

过得相当不易。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

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

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

简直就像五色线。我心里暗暗地感叹: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

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的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

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那么多。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那么多

呢!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

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

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人啊!只要

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

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

净。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选自《美文精选》2015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

修鞋的女人能在城市立足,说明了城市的宽和,这也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

B.文章将修鞋的女人与对面的同行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人在做人的艺术方面的

差异,也揭示了修鞋的女人生意特别好的主要原因。

C.修鞋的女人生活非常艰辛,但作者却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和其他农民工相比,她

和丈夫都有事做,儿子在上重点大学,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D.文章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表现了修鞋的女人艰辛的生活,突出了她成功的为人处

世的艺术,这种平和、不计较的态度使她能在辛苦的日子里过得自得。

E.文章通过对修鞋女人外貌的描写,表现了修鞋的女人因操劳而苍老的形象,从而

表现了她的生活不易,但她并没有为此叹气,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

(2)文章对修鞋女人的描写,看似很随意,其实很有技巧。试分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

法来表现主人公的。(6分)

(3)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

字。请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4)作者看到修鞋的女人苍老的形象,由衷地发出感慨:“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联系文本,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陈逸飞传·视觉人生》序

余秋雨

那天在纽约亨特学院演讲,结束时现场交流,采用写纸条提问方式。至少有三张纸条

问到:现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不慢,文化人的队伍也不小,为什么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成

果寥寥?

我知道,他们所说的“成果”,与我们每年大规模颁奖、汇演所制造的热闹是另一回

事。我回答说: “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学艺术的最高创造者永远是极少数。他

们总是分外孤独、辛劳、烦闷、脆弱,他们总是备受嫉妒、非议、刁难、剥夺,因此,要

让他们消失太容易了……”

说到这里,我又鬼使神差地重复了一句: “是的,他们太脆弱了,太容易消失了……

也许在他们消失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消失的分量,但来不及了。也许人们永远也不

知道……”

我不能不相信,那天下午,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击中了我。后来仔细算来,正是我一

再喃喃地重复“他们太脆弱了,太容易消失了”的时候,陈逸飞先生在上海处于弥留之际。

我演讲的亨特学院,正是他当年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的地方。

第二天,美国网站上立即出现了他不幸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去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演

讲,穿上了陈逸飞先生多年前送给我的一套制服。我的行李箱里居然带了这套制服,想起

来也有点奇怪。我演讲时开头就说: “我要介绍的,是今天我穿的这套制服。”然后,我

告诉听众,这几天,中国失去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听众其实都知道他,礼堂气氛肃穆了。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远方悼念着我的朋友。

此后,我轮着到马里兰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休斯敦的华文作家协会演讲,每次都

以这套制服、这位朋友开头。我要把悼念延长,我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这套制服,他是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送给我的。他知道我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的邀请,

要投身于北非、中东、海湾、中亚、南亚等地的人文风景传播事业。此途之险,其他友人

知之不多,但他是个好人,比较了解传播事业的形势,态度立即郑重起来。他让凤凰卫视

的摄影队来到他的画室,拍摄他的一段谈话。我知道,他是怕早已分不清大小轻重的文化

界在热闹喧腾间把真正的大事看轻了。然后,他送给我这套制服。

那几个月,他天天在电视机前紧盯着我。谁知,我一回国门,就遇上了一个莫名其妙

的诽谤事件。但很快就接到了他的约见电话。

那是上午.餐厅生意清淡,没有叶子的树丛在寒风中颤抖。那天很冷,我远远看见他

一个人站在餐厅门口,衣服穿得很厚,在迎我。我一路遇到塞车,他在那里站了很久。他

刚刚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因此显得颇为疲惫。

然后,坐下,点菜。我随意地吃了几口菜,讲起在那些恐怖地区历险的事情。 “那些

人真恶劣!”他突然冒了一句。 “实在是恶劣透顶!”他又加了一句。我突然明白,他不

是指我刚刚在说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而是指诽谤者。但是,除了这两句,他再也不想用

其他语言评述他们。

分别后,我又去远行了。在视觉艺术名下,他办学校、办杂志、设计服装、拍电影……

每件事都要有团队,而每件事的危难之处又必须由他自己出面。他的郁闷由此而生。不仅

仅是受累,而且还受气。

我记得去年至少有三次,他都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一再对我说:“我真要气得吐血!”

谁知,他现在真的吐血而亡。

我在美国找报纸,想知道与他有关的消息。找不到中国的报纸,却能看到不少当地的

华文报纸。那些华文报纸用惊恐的语调转述着上海文化界的所谓“舆论”,几乎句句都对

他不利。说他是“文化商人”、 “受争议”、 “不是美术界的典范”….

他早已可以生活在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很多有成就的华人确实也那样做了,而他却

选择了回来,选择了这座城市。难道,他选错了吗?但我知道,事情不会永远这样。

我想,应该保留他的一间工作室;应该有一个他的作品的展示厅;应该有他的一个小

小的墓园,当然不必在上海。可以预计会有很多后人在他的那些杰作前伫立良久。

美,通过一个现代中国殉道者的生命遗迹,得以延伸。正这么想,收到了这本从广西

寄来的<陈逸飞传》稿本。因此,我有责任写这篇序言。

(选自《名人传记丛书》2015年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逸飞传》是杨长勋为陈逸飞所立的传,他通过传主生平记事的详细描述、生前

好友和各界人士的回忆,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陈逸飞的形象。

②陈逸飞,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2005年因胃出血去世。1965年毕业于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陈逸飞以“大美

术”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

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代表作有《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周庄》等油画作

品。

③“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

说叫视觉艺术家吧。”这是陈逸飞的自我界定。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开篇写在亨特学院演讲时,采用写纸条提问方式,并认真解答了至少有三张

纸条提到的问题,看似闲笔,其实起到了定下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暗示主题等

作用。

B.“我要介绍的,是今天我穿的这套制服”,这样的表述意图在于作者通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2016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 语文
·湖北省孝感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六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 语文
·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浙江省瑞安市四校2016届高三12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 语文
·浙江省温州市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浙江省温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