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天一大联考 2015-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实存的道路来研究,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正是这种坚持对史实的研究。使得丝绸之路的另一项作用,即它在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传闻中的道路,一条存在于想象中的连路。 那些出于各种目的而四处流动的人,商人、旅行家、胃险者和传道僧,也许他们不是决定性的,但却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最为活跃的因素。他们在求取自己目的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信仰、途中的见闻以及关于其他地方的种种信息,沿途撒播.并随时吸取新的信息,以作新的谈资。他们的谈论,由于目的不同而各有取舍,再加上口头传播的随意性以及临时的即兴表演,都使得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得到削弱.而臆想的成分却在加强,于是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可以在丝路上的某一时段某一点发生了。总之,他们在传播神话的同时又在制造着神话.在取信于听众和取悦于观众上极尽所能地发挥着天斌。以丝路道路的艰辛和古人对神的虔诚,我们不难想见,神们自然会与他们一道辗转流动,这使得丝绸之路又成为一条神话传播的大道。 但是,信任总是有底线的,在信息来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人们比较容易相信外来的传闻,而在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各种信息汇聚的场所,却更容易培养出人们的怀疑精神。特别是在同一个地方流传着关于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件事的各种互相矛盾的传闻的时候,人们往往就面临着选择了。有趣的是,人们在做选择时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和精神深处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应该相信的对象,并以此来印证和加固传统的信仰,也就是说,比起真相来,人们更容易选择他们一贯相信和愿意相信的事作为“事实”,而其他的事,哪怕是确曾发生也会慢慢地被当作奇闻轶事来处理。好在人们时奇闻轶事的兴趣,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对“真相”的追求。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和本地区的民族精神传统相一致的东西被保留下来,融入到该地区民族的精神结构中去,不断为传统增加新的内容,那些和本地区不同质的内容则被遗弃,或者仅仅被当作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讲述了。当然,这对神话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首先使一些来自异域的神话沦落为“故事”形态,从而丧失其实用的功能,而这些神话娱乐的功能则逐渐得到加强,但久而久之,关于这些神话的叙事一旦被大众熟知以后,它会反过来再进入到精神传统的叙事中去,影响对精神传统的叙说。特别明显的是,它们的融入,使得传统叙事的趣味性和娱乐功能慢慢凸显,当然这也慢慢腐蚀了传统叙事,尤其是神话等叙事的庄严与神圣,减弱其实质与现实的功能,使之逐渐变质。所以.丝绸之路作为传播神话大道的另一面,确实在改造、削弱着神话。 作为观念中的道路,想象中的丝绸之路是以现实的丝绸之路的副本的面目出现的,是神话、传说、信仰、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内容传播与交流的看不见的交通网络,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只要有流动与变迁,这条道路就起着巨大的作用,神们沿着这条大路旅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摘编自刘振伟《丝绸之路与神话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丝绸之路作为历史史实的研究对象,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作用,但却忽略了其在文学层面的价值。 B.古时在丝绸之路上活跃着许多商人、旅行家和传道僧等,他们对于文化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C.丝绸之路成为神话传播的大道,这与丝绸道路的艰辛和古人对神的虔诚有关,神自然会随着人们而四处流动。 D.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在传播文化信息多以自身为出发点加入主观因素,使得原本信息的真实性减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对事实进行认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愿意相信与自己精神深处密切相关的事物,并以此来印证和加固传统信仰。 B.奇闻轶事在传播过程中,那些与本地区不同质的内容,有的只是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甚至被人们遗弃。 C.奇闻轶事对神话的影响十分深远,一些来自异域的神话的实用功能逐步丧失,而其娱乐功能却逐渐增强。 D,神话在传统的叙事中具有庄严与神圣的特点,有其自己的实质与现实的功能,但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叙事方式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来源的丰富与否,往往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信息传闻的接受态度,活跃在丝路上的人们对各种信息总抱有怀疑的态度。 B.在丝绸之路上,事情真相本身有时并不为人重视,确曾发生过的会成为奇闻轶事,奇闻轶事也可以变成民族精神传统的一部分。 C.丝绸之路传播神话的同时又在改造和削弱着神话本身,但它的确在一直推动着包括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上既是一条实存的道路,也是一个看不见的意识形态的交通网络,在历史的变迁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陆腾字显圣,代人也。腾少慷慨有大节,解巾员外散骑侍郎、司徒府中兵参军。东魏兴和初,征拜征西将军,领阳城郡守。大统九年,大军东讨,以腾所据冲要,遂先攻之。时兵威甚盛,长史麻休劝腾降,不许,拒守经月余,城陷被执。太祖释而礼之,问其东间消息,腾盛陈东州人物,又叙述时事,辞理抑扬。太祖笑曰:“卿真不背本也。”即拜帐内大都督。未几,除太子庶子,迁武卫将军。既为太祖所知,愿立功效,不求内职,太祖嘉之。十三年,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魏恭帝三年,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转江州刺史,爵上庸县公,邑二千户。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诸贼果弃其兵仗,或携妻子临城观乐。腾知其无备,密令众军俱上,诸贼惶惧,不知所为。遂纵兵讨击,尽破之,斩首一万级,俘获五千人。保定元年,迁隆州总管,领刺史。二年,资州盘石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制。腾率军讨击,尽破斩之。而蛮、獠兵及所在蜂起,山路险阻,难得掩袭。腾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道。蛮獠畏威,承风请服。所开之路,多得古铭,并是诸葛亮、桓温旧道。是年,铁山獠抄断内江路,使驿不通。腾乃进军讨之。欲至铁山,乃伪还师。贼不以为虞,遂不守备。腾出其不意击之,应时奔溃。一日下其三城,斩其魁帅,俘获三千人,招纳降附者三万户。帝以腾母在齐,未令东讨。适有其亲属自东还朝者,晋公护奏令伪告腾云:“齐为无道,已诛公家,母兄并从涂炭。”盖欲发其怒也。腾乃发哀泣血,志在复仇。四年,齐公宪与晋公护东征,请腾为副。赵公招时在蜀,复留之。晋公护与招书曰 :“今朝廷令齐公扫荡河、洛,欲与此人同行。汝彼无事,且宜借吾也。”于是命腾驰传入朝,副宪东讨。五年,拜司宪中大夫。建德二年,征拜大司空,寻出为泾州总管。宣政元年冬,薨于京师。赠本官加并、汾等五州刺史,重赠大后丞。谥曰定。(节选自《周书·陆腾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B.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C.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D.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巾,古人常戴的一种头巾;解巾即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与“解褐”意思相近。B.庶子,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周代主要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C.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时有王、公、候、伯、男五种爵位。D.驰传,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驾四匹中等马。在文中意为驾驭驿站车马疾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腾慷慨有节,知恩图报。面对军威强盛的敌军,陆腾坚决不投降,坚守城池直到城陷被擒;后受太祖知遇,表示愿意立功效命。B.陆腾颇有威名,功勋卓著。资州盘石百姓造反,据险固守,陆腾率军将其一举歼灭;陆腾根据山势开路,反叛蛮獠迫于威势,接受降服。C.陆腾善用兵法,临机制变。面对铁山獠人阻断通道、音信隔绝的境况,陆腾带军征伐,佯装撤军,后伺机猛攻,连下数城,俘获招降甚众。D.陆腾能征善战,为帝所重。陆腾素有智谋,多次打败獠人,深受皇帝重视;在东征时,皇帝因为其母在齐,就暂时放弃了东征的计划。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释而礼之,问其东间消息,腾盛陈东州人物,又叙述时事,辞理抑扬。(2)贼不以为虞,遂不守备。腾出其不意击之,应时奔溃。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一9题。 忆旧游·登蓬莱阁① 张炎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 [注]①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卧龙山下,是江南名胜之一。宋亡后,张炎等人常到此游览。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是指南宋帝王的陵墓,南宋诸陵被元朝将领发掘,唐珏收遗骨植冬青以为埋骨处的标识。 8.“风月依然,万里江清”是如何从时空角度来写蓬莱阁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 , 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通过自身才能明确物我、荣辱的区别。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酥皮糖糕 张凯 一绝巷紧靠淮河码头。因淮源人没有忘记王拐子门前那块“清宫御点”牌匾,楞是把酥皮糖糕当做一绝。 就像天津卫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一样,一绝巷的酥皮糖糕也是有历史典故的。若不,县志办的人也不会左三番右五次地来找王拐子,非要他在地方美食这一章节里,把酥皮糖糕的来龙去脉说个仔细不可。他做人也同他制作糖糕一样,斤是斤两是两,从不含糊。他清楚,虽说这“清宫御点”的牌匾挂在了自家门前,可王家并没有资格独享专利。 光绪年间老佛爷慈禧路经这里时,为她做糖糕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他们都早已作古,一个是王家的先人,另一个便是对门街坊仇俊发。为争这块匾额,两家人明争暗斗了几辈子。自从王拐子被爹打跛了腿,仇家人带着痴恋上王拐子的独生女儿远走他乡,这“清宫御点”牌匾才算稳稳当当地挂在了王家的门口。如今,挂着它招揽一下生意倒还可以,真要是白纸黑字地入书立志,王拐子自觉问心有愧。 王拐子如果不说,这酥皮糖糕的故事怕真的就要失传了。晚清时节,这巷子口原本有两家糖糕铺子,做出的糖糕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刚好那一年老佛爷巡游四方,船泊码头,她一时心血来潮要品尝一下民间小吃,王仇两家便遵旨把糖糕奉上龙船。那天老佛爷玩得高兴,胃口大开,把仇家的糖糕一口气吃了三个,连声称好,端上王家的糖糕时,不知为何她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自此,王仇两家糖糕孰高孰低算是被老佛爷的金口玉牙一咬定了音,“清宫御点”的牌匾此后便一直挂在仇家门口。 王拐子自小就能体察到王家人对仇家人的敌视。他倒觉得仇家人蛮好,仇家的糖糕也蛮好吃的。尤其仇家妮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引得他伸着脖子往街对面望。她不明白,老爷子为什么会动那么大的肝火。那天,他只不过想给仇家妮子送一担荆山白乳泉里担回来的泉水,还没挑到仇家门口,竟被发了疯似的老爷子失手打残。人丁不旺的仇家无意再与王家对峙,一天夜里便搬出了家什人去屋空。 残了腿的王拐子更是倔强,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报复了只剩他一根独苗的老爷子。 对面新开了一家糖糕店。店主是个中年汉子,姓卜,朝鲜族人。这店一开,王拐子的“清宫御点”便一日不济一日。这天趁顾客多的时候,王拐子也混进店里看了一眼,一看顿觉耳目一新。小店洁净温馨,雪白的桌布,锃亮的桌椅,墙壁上挂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小饰品。为糖糕佐餐的是口味极佳的朝鲜族咸菜、辣白菜、道拉吉……还有白白嫩嫩的豆腐脑。姓卜的店主认出了王拐子,热情地请他就坐,叫上糖糕小菜让王拐子品尝指点。王拐子本意是来刺探情报,这一来倒叫他愈加羞愧。店主说本来在延边生意做得挺红火的,可寡母年纪越老越怀旧,非要回到淮源开店不可……王拐子一震,刚咬了一口的糖糕掉在桌上。店主并未察觉,仍旧侃侃而谈。他说办这店全凭阿妈早年的手艺,只不过后来融进了打糕的做法,多了几道工序,口感就更没说的了。 王拐子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出店门的。从此一绝巷的人们再也没有见到他做过糖糕。他家门上的那块“清宫御点”牌匾也不知何时摘掉了。 这日,王拐子从城郊的荆山白乳泉里挑了一担泉水下来。此刻他才明白了老爷子当年为何下那狠手。用这泉水和面炸出来的糖糕格外酥软香甜,仇妮的手艺虽然无人能比,但细细品尝口味还能觉出水管子的铁腥气和自来水里的消毒剂味。王拐子一瘸一拐地挑担走过一绝巷,当要叩响卜家大门时,万千感慨涌心头。嘿,送这一担水,竟然足足走了半个世纪。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县志办的三番五次地找王拐子,体现出本地人对王家酥皮糖糕的肯定,而王拐子却自觉名不副实,所以他选择了拒绝。 B.王拐子年轻时与仇家女儿两情相悦,并因此事被父亲打折了腰,在家族的恩怨下,他们的爱情被葬送,为小说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C.王拐子观察完新开的糖糕店后,他不仅再不做糖糕,而且摘掉了“清宫御点”的牌匾,表明王拐子非常有自知之明。 D.“王拐子一震,刚咬了一口的糖糕掉在桌上。”这里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写出了王拐子在得知糖糕店是仇家女儿所开后的震惊。 E.小说以“酥皮糖糕”为线索,文字简洁,叙述平实,展现出王、仇两家人因“清宫御点”牌匾而展开的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 (2)小说安排慈禧太后吃糖糕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文中的王拐子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为什么以王拐子送白乳泉水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钱穆先生在云南 1938年2月,由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4月,文学院师生搬到蒙自,钱穆先生为文学院讲授国史。 1938 年8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迁返昆明,钱先生闻之,“大懊丧”,其时他正在撰写《国史大纲)) ,认为到昆明交际频繁,没有闲暇落笔,而他“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钱穆: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于是,钱先生就 留在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潜心著述《国史大纲》。 当时的西南联大,初迁昆明,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租用昆明城内外几所中学的校舍,供文、法、理学院使用。城外的省立昆华农校和城内的省立昆华中学,是联大师生上课的地方。作为西南联大各学院共同的必修课,钱先生所授的“中国通史”课安排在农校楼上的一个大教室里,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可以容纳 200 多人。“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校内校外人士旁听,而且尽可能兼顾其便。因此,其他大学的学生、中学的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李蜒: 《昔年从游之乐,今日终天之痛》)钱先生在北平讲授“中国通史”四年,来到昆明又讲了两年,“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指钱穆)学养深厚,史识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词锋所扇,动人心弦”(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 6 年的讲授,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不断充实所需资料,最终于1939 年6月在岩泉寺撰著完成《国史大纲》 这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钱先生读书广博,精通国学,但他并非书呆子。他是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去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国史大纲》深刻地体现了钱穆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书中,他讲兴衰动荡之际多,太平治世之际少。因此,他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兴衰转换之时,尤以一朝衰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分析最多。同时, 钱先生还特别强调学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这种精 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战乱的岁月里,尽管昆明也不是世外桃源,然而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一隅天地的确是难得的静士。钱先生秉性爱好大自然,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大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他的学生李蜒(云南大学教授) 一起前往。钱先生正是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中寻觅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在艰难时势中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沉思。 《国史大纲》完成后,钱先生于1939年暑假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一直到1946 年,昆明学者于乃义、于乃仁兄弟筹建“私立五华书院”并与云南大学合聘钱穆先生到昆明讲学,钱先生才又重返昆明。钱先生刚到昆明时,居住在翠湖公园里,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也在国内,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著述,后来搬到圆通山上的唐家花园(唐继尧故居)居住。1947年 9月离开昆明,赴江南大学(无锡)文学院任教,自此离开云南。 (摘编自杨绍军《钱穆先生在云南》) 相关连接: ①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百度百科) ②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③他(钱穆)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以运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一方面,他概括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重视亲情和日常人伦的特点……只要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受日军侵华的影响,钱穆跟随文学院师生迁往昆明,因交际频繁,无闲落笔,怕耽误《国史大纲》的编写进程,钱穆选择住在宜良。 B.即使在动荡的年代,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课也座无虚席,来着甚众,深受人们景仰,这是因为钱穆的博学多识、学养深厚、史识卓拔。 C.文中引用了李蜒、严耕望对钱穆的回忆,将钱穆先生授课的情景展现出来,对钱穆先生的形象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也使文章更可信。 D.钱穆先生精通国学,对儒家传统学术精神十分看重,但他又能在传统的文化典籍中找到自己的新的研究方向,让自己的史学观点具有新的历史价值。 E.本文语言平实,重点写了钱穆先生到云南后撰写《国史大纲》前后的生活,记叙了一个爱国史学家的成长过程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 (2)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钱穆先生为什么能完成《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