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桃林口水库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教师由人在竹排上的感觉,导入《运动的描述》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运动的普遍性
(1)教师播放视频动画。
(2)师生思考生活中看似不动的物体是否也在运动,从而得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的概念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运动?
(2)教师进行总结,指明这里的运动,物理学上叫做“机械运动”,物理学上还有别的形式的运动。
3.参照物的概念
(1)教师播放“乘客动与不动”视频,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
(3)师生交流,得出参照物的定义。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4)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活动: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5)师生交流,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由学生实验,分析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学生自学教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学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下面到30页的问题,包括四幅图片,思考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相对性,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3)小组代表发言
(4)学生设计场景、表演,解释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生活链接
1.教师出示“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意境。
(1)两岸猿生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天体间的“运动与静止”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3.趣闻轶事中的“运动与静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四、当堂检测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六、课下作业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中国飞人刘翔,跑110米栏的运动到底有多快,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找到答案,下节课交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