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九年级全一册 ->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 正文

《重力》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4 13:27:38阅读:
字号:|

  设计思想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教材特点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分析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 ,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质量为100g200g300g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Nkg,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实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不是太熟练,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