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
20世纪的天文学,由于观测手段更先进,把人类的视野扩展到了140亿光年的空间距离。天文学进入了全波时代。
天体物理学在20世纪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它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诞生了将整个宇宙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宇宙学。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尺度的天文观测、特别是河外星系的普遍红移和宇宙背景辐射为事实依据,宇宙学展示了宇宙整体的物理特征。
在浩瀚的太空中,除了有无数发光的星星外,还有弥散状的星云。关于星云的本质长时期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星云是银河系内的星际物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星云实际上是像银河系一样巨大的恒星集团,只是因为太远才看起来像“云”。由于观测手段跟不上,两种观点各执其词,难以判明是非。
正如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一书中所说,“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那是因为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 1889~1953)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惟一的星系。事实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星系,在它们之间是巨大的空虚的太空。”
哈勃,1910年芝加哥大学天文系肄业,后赴英国留学,进牛津大学学习法学。1913年回国从事法律事务。1914年在叶凯士天文台进修。191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19年起在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任职,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和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他利用美国在威尔逊山上建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2.5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12颗造父变星,并运用光度方法确定它们的距离是——仙女座大星云位于70万光年之外,远远超出了银河系的范围。这就最终证明了某些星云确实是与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即遥远的星系。哈勃因而成为星系天文学的奠基人。他一鼓作气,此后10年致力于观测河外星云,并找到了测定更远距离的新的光度标准,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了5亿光年的范围。
与此同时,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V.M.Slipher, 1875~1969)在恒星光谱的研究中,从1912年开始将视线对准了河外星云,发现它们的光谱线普遍存在着向红端移动的现象。随着观测的进展,哈勃又进而发现几乎所有的河外星系(这时哈勃已证明这些星云确实是河外星系)的光谱都有红移现象。如果按照多普勒效应解释,这就意味着这些星系都在远离我们地球而去,而且退行的速度相当大。比如室女座星云的速度达到了每秒1000公里。这样大的速度是令人称奇的。头脑敏锐的哈勃通过分析研究,于1929年提出:甚至星系红移的大小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即,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和跟离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线性关系。它被随后的进一步观测所证实。这一发现指出了河外星系的系统性红移,反映了整个宇宙的整体特征。哈勃发现的这个重要关系,说明宇宙中的星系在不断地远离我们,换句话讲,宇宙处于膨胀状态。这一重要关系后来被称为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发现是天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宇宙膨胀提供了观测证据,更重要的是为宇宙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方法,结束了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仅仅停滞在思维和理论讨论的局面,把观测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观测宇宙学。另外,哈勃发明的星系分类法,也被广泛采用。
为纪念已故天文学家、河外天文学和宇宙膨胀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哈勃,美国将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太空望远镜命名为哈勃太空望远镜,并于1990年4月24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把它送入了高空轨道。哈勃太空望远镜长13.1米、重11600公斤,造价15亿美元,装有直径2.4米的主体镜和直径0.3米的次级镜。它使人类的观测距离达到140亿光年,也就是可以观测到宇宙中140亿年前发出的光。它的升空,是自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首次观察天体以来,观测天文学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