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科普知识 -> 军事天地 -> 核武相关 -> 正文

“原子城”的变迁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3-7-21 22:28:02阅读:
字号:|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时隔两年零八个月的1967年6 月17日,中国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值得一书的是,两弹的孕育、诞生,均在同一核试验基地。它,就是地处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金秋八月,记者慕名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下车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南角高耸的纪念碑,上书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2个鎏金大字。碑高16.15米,象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 15时爆炸。碑的顶端高高镶嵌着一个和第一颗原子弹形状大小相吻合的球体,东西两面各有18块花岗石组成的蘑菇云浮雕。碑的背面刻有600字碑文,记载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丰功伟绩。
  在“两弹”纪念馆,一位藏族导游小姐手指陈列图片和实物,向我们讲述了往昔峥嵘岁月的故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敌对势力开始对此惶惶不安,核威胁和核讹诈接连而来,核工业因此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军事抗衡的巨大砝码。为了巩固新政权、树立新中国的国威,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了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战略决策。
  一张摄于1958年 6月的照片,真实反 映了当时的情景。那是一次军委扩大会议,毛主席站着作了如许讲话: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它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海晏盆地就成了这张白纸上第一个色点。选址工作于1957年下半年开始。根据地理条件和居民分布情况,参加踏勘的专家们认为海晏县最合适。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这一选址报告。于是,几千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1170平方公里的这片草原上,开始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海晏盆地海拔达3100米—3500米,气压低、缺氧,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全熟,加上高原气候多变,人们一年内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参加会战的人员心中充满以身报国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很快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建设任务。原本空旷的草原竖起一座座厂房、烟囱,原来只有羊肠小道的地方修起了公路。
  1960年 7月,前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给正在建设的我国原子能工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和重大障碍。1960年至1962年,又逢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原子能工业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性格豪爽的陈毅元帅一听有人想打退堂鼓便火冒三丈,气愤地说:“脱 了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他还对核武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陈老总的这些名言,传遍了核工业基地的山山水水,像一团火在大家的胸膛里燃烧,鼓舞他们去战胜饥饿、严寒,攻关夺隘。
  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短短数年,核工业的先驱们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30年间,该厂成功地进行了16次核试验,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军威,扬了国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7年作出了撤销核工业总公司二二一厂的决定。至此,该厂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随后,近万名核工业创业者分别奔赴祖国各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英雄们的业绩写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也印记在辽阔的草原上。
  退役后的二二一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怀。1993年,江泽民到青海视察工作时,还特意询问了原二二一厂职工的安排情况和基地军转民情况。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回到火热的现实中来。道路两旁的杨 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那是原二二一厂职工辛劳的结晶。鳞次栉比的建筑亦多为该厂所留,只不过经过改造后,已披上了“民族服装”、“现代服装”:有的是在外墙面贴上了彩色瓷砖,有的是新修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门楣,还有的画上了一些吉祥如意的图案。看上去,它们都宛如新落成的楼宇。
  “18甲区”是过去“原子城”的政治和生产指挥中心。这里,昔日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住过的“将军楼”(其实是一座极普通的三层住宅楼),如今成了州委领导的宿舍;当年的文化宫现在改作州委机关的办公楼;原来的科技楼已由州图书馆、电视台、群艺馆和工会“共同”占领。其他数十栋住宅楼以及学校、影剧院、医院等公用设施大都派上了原来的用场。
  据介绍,原二二一厂厂区面积570平方公里,有18个厂区,4个生活区,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其中,厂房33万平方米,办公用房及住宅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亿元。二二一厂退役后,基于改善民族地区单一经济结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青海省委、省政府于1991年决定,将其移交给海北藏族自治州接收利用。考虑到州府所在地浩门镇远距省会西宁 150公里,且有大坂山相隔,每年冰雪时间较长,交通不便,不利吸引人才和 稳定干部,翌年,海北州又递交了搬迁州府到原二二一厂的报告,并很快得到批准。
  1993年 7月,海北州州府正式开始搬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历史从此揭开新的一页。在广泛征集、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州府新址被命名西海镇。从历史渊源看,青海古称西海。西汉末年,汉王朝取四海升平、一统天下之意,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两千年的沧桑变迁,古西海郡已成历史陈迹,但“西海”犹在,名扬四方,故以此命名。
  置身“原子城”,除了神秘外,记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对核污染的担心。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昔日核基地的部分分厂。只见荒废的混凝土掩体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昔日的试验场,如今成了百灵鸟的乐园;20米见方的放射性污染物填埋堆上,已长出茵茵绿草。原始风光与高科技厂房、武器与和平、生命与死亡在这里静静融合,使观光者不禁感慨万千。
  海北州宣传部负责人周正告诉我们,原二二一厂运行三十多年,在辐射安全方面保持着良好的记录,没有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该厂退役时,国家从对历史、子孙负责的高度出发,科学、严格、彻底地处理了基地污染场。国务院和青海省有关部门检测验收表明,这里的土壤、水质、牧草等各项环境指标完 全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西海镇是一片无可非议的洁净安全的绿洲。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西海镇所在的草原,正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当年写下这首绝唱的地方。
  “原子城”在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大背景下已完成了化剑为犁的历史变迁,一个崭新的西海镇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正朝着灿烂辉煌的明天昂首奋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