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物理科)
I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均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场1990年颁发的《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1994年颁发的《关于<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调整意见的通知》和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关于调整现行普通高中数学、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确定的。
一、知识内容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说明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字母A、B标出。A、B的含义如下:
A、要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B、要理解所列知识的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二、能力要求
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有关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BR>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能够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学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
5、实验能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会运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
据,并得出结论。
知识内容表
一、质点的运动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1、机械运动,质点。 | A | 1、不要求会用V-T图去讨论问题。 2、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v2/R |
2、位移和路程式 | B | |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vt。s-t图。v-t图。 | B | |
4、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 B | |
5、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公式v=v0+at,s=v0t+1/2at2,v2-v02=2as.v-t图. | B | |
6.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 B | |
7.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 | B | |
8.平抛运动. | B | |
9.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v2/R. | B |
二.力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10.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 B | 1.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计算方面只要求会应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 2.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 |
11.力矩. | B | |
12.万有引力定律.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重心. | B | |
13.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定律应用. | B | |
14.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 | B | |
15.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 A | |
16.滑动磨擦.滑动摩擦定律. | B |
三.牛顿定律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17.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 B | 1.处理物体在粗糙面上的问题,只限于静止或已知运动方向的情况. 2.用牛顿定律处理连接体的问题时,只限于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情况. 3.不要求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 方程联立求解. 4.有关向心力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 成的情况. |
18.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 B | |
19.牛顿第三定律. | B | |
20.牛顿定律的应用于 | B | |
21.超重和失重. | A |
四.物体的平衡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22.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
B |
五.动量.动量守恒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23.动量.冲量.动量定量及其应用. | B | 1.动量定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
24.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包括反冲). | B | 2.不要求用动量定理的公式进行计算. |
六.机械能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25.功.功率. | B | 1.在处理功能关系时,可不用负功的说法. 2.弹性势能只要求定性了解. 3.在弹性碰撞的问题中,不要求使用动能守恒公式进行计 算. |
26.动能.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 | B | |
27.重力势能.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 B | |
28.弹性势能. | A | |
29.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B | |
30.碰撞. | B |
七.振动和波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31.弹簧振子,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振动的振动图像. | B | 1.不要求会推导单摆的周期公式. 2.对于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只要求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有效期能识别它们. 3.波的衍射和干涉,只要求定了解. |
32.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作简谐振动,周期公式. | B | |
33.振动中的能量转化.简谐振动中机械能守恒. | A | |
34.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中机械能守恒. | A | |
35.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的图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 B | |
36.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 A | |
37.声波. | A |
八.分子运动论.热和功
内容 | 要求 | 说明 |
38.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 A | 不要求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
39.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物体的内能. | A | |
40.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 | A | |
41.能量的利用和能源开发. | A |
九.气体
内容 | 要求 | 说明 |
42.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热力学温度. | B | 1.对于理想气体状态议程的应用只限于气体质量不变 的情形. 2.对P-V.P-T和V-T图象,只要求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 ,并能识别它们. |
43.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和等到压过程.P-V图.P-T图.V-T图. | B |
十、电场
内 容 | 要求 | 说 明 |
44、两种电荷电荷守恒。 | A | 1、不要求讨论正或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正、负电荷的电势能的正、负问题。 2、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垂直于场强的情况。 3、只要求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不要求定量计算。 |
45、电真代中的库仑定律。电量。 | B | |
46、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 | B | |
47、电势能。电势差电势。等势面。 | B | |
48、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 | B | |
49、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感应现象。静电平衡: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等于零,导体是一个等势体。 | ||
50、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 ||
51、电容器。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常用的电容器。 |
||
52、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