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参考 -> 教纲考纲 -> 正文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3-7-21 22:28:01阅读:
字号:|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等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以下考试内容。
一、考试目标
(一)理解能力
理解所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函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并能够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自然科学的概念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理解自然科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要知道它们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定性及定量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二)推 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证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三)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与已学过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和解释问题的能力。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 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通常不是课本中已有的,但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包括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五)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其中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或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不少于两个学科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
2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 进行评价。
二、考试范围
(一)生物(略)
(二)化学(略)
(三)物理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在本说明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字母A、B标出。A、B的含义如下:
  A.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B.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

一、质点的运动

内容

要求

说明

1.机械运动,质点。

2.位移和路程。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

位移公式 图。 图。

4.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5.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6.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7.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

8.平抛运行。

9.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A

B

B

B

B

B

B

B

B

1.不要求会用 图去讨论问题。

2.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二、力

内容

要求

说明

10.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11.力矩。

12.万有引力定律。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重心。

13.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4.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

15.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16.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B

B

B

B

B

A

B

1.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计算方面只要求会应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

2.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

三、牛顿定律

内容

要求

说明

17.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18.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19.牛顿第三定律。

20.牛顿定律的应用。

21.超重和失重。

B

B

B

B

A

1.处理物体在粗糙面上的问题,只限于静止或已知运动方向的情况。

2.用牛顿定律处理连接体的问题时,只限于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情况。

3.不要求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4.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

四、物体的平衡

内容

要求

说明

22.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B

五、动量、动量守恒

内容

要求

说明

23.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24.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包括反冲)。

B

B

1.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2.不要求用动量定理的公式进行计算。

六、机械能

内容

要求

说明

25.功,功率。

26.动能。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

27.重力势能。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8.弹性势能。

29.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0.碰撞。

B

B

B

A

B

B

1.在处理功能关系时,可不用负功的说法。

2.弹性势能只要求定性了解。

3.在弹性碰撞的问题中,不要求使用动能守恒公式进行计算。

七、振动和波

内容

要求

说明

31.弹簧振子,简揩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振动的振动图象。

32.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作简谐振动,周期公式。

33.振动中的能量转化。简谐振动中机构能守恒。

34.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共振及其常见的应用。

35.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6.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37.声波。

B

B

A

A

B

A

A

1.不要求会推导单摆的周期公式。

2.对于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只要求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识别它们。

3.波动的衍射和干涉,只要求定性了解。

八、分子运动论、热和功

内容

要求

说明

38.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9.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物体的内能。

40.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

41.能量的利用和能源开发。

A

A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