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学重点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教学设计思路
| |
|
|
二、教案
课题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
| |||||||||||||||
重点 |
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及鉴别 |
| |||||||||||||||
难点 |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
| |||||||||||||||
教学方法 |
学生实验探究法,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
| |||||||||||||||
仪器、用品 |
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带铁夹的铁架台、碳酸钠(s)、碳酸氢钠(s)、酚酞、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
| |||||||||||||||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意图和手段 | |||||||||||||
|
引入 |
这节课我们学习Na2CO3和NaHCO3,先请同学介绍两者的用途。? |
通过PPT介绍两者的用途,简单说明两者的不同。 |
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归纳能力。 | |||||||||||||
过渡 引导 |
如何设计鉴别分离Na2CO3和NaHCO3? 教材从哪些方面进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 |
阅读课本,总结、归纳。 生1:俗称、颜色 生2:溶解性、与酸反应,热稳定性等.. |
明确Na2CO3和NaHCO3的研究角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 | ||||||||||||||
深入 |
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及与盐酸反应进行重点比较 |
明确学习目标 |
明确教学重点 | ||||||||||||||
|
科学探究1 |
请通过实验证明,四人一小组,合作科学探究1,讨论完成表格1 |
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得结论。 |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 |||||||||||||
|
成员讲述、归纳 |
请其中2组成员讲述该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
生1:溶解性:Na2CO3NaHCO3 生2: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Na2CO3颜色更深。 |
以事实为依据,增加感性认识。 | |||||||||||||
|
【PPT】 |
1.Na2CO3与NaHCO3的对比 化学名称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称 纯碱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粉末无色晶体 白色晶体 溶解性 Na2CO3>NaHCO3 碱性 Na2CO3>NaHCO3 |
对比自己的结论,查漏补缺,完善结论。 |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 |||||||||||||
|
设疑 |
如果Na2CO3固体混有NaHCO3固体,应该如何除去? |
加热,使NaHCO3固体分解。 |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
|
选择 |
投影几套装置让学生选择 |
固体加固体的实验装置
|
培养学生的实验运用能力。 | |||||||||||||
|
科学探究2
提问
结论 |
Na2CO3和NaHCO3的加热
我们看见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有水珠生成,并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什么?碳酸钠有否这种现象? 那么剩下的固体是什么呢?可以怎样验证? 取出产物加入盐酸,看见大量气泡产生。
|
个别学生上台演示
NaHCO3受热分解产生水、二氧化碳,Na2CO3受热不易分解。 Na2CO3
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
在对比中学习、归纳,通过实验说明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 |||||||||||||
|
设疑 |
NaHCO3能否和盐酸反应? |
生1:能。 生2:不能 |
深入思考问题 | |||||||||||||
|
科学探究3 |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与盐酸的对比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试管中是否产生气泡以及快慢 |
个别学生上台演示: 观察:两个试管中都产生气泡,但NaHCO3溶液更快产生气体。 |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 |||||||||||||
|
|
|
学生上台书写方程式: Na2CO3+2HCl= NaHCO3+HCl= |
| |||||||||||||
|
【PPT】总结对比 |
Na2CO3和NaHCO3的对比 1.Na2CO3 2.NaHCO3 在水中溶解性 Na2CO3>NaHCO3 与盐酸反应 1. CO32-+2H+=H2O+CO2↑ 2. HCO3-+H+=H2O+CO2↑ 热稳定性 NaHCO3>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 用途 1.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 2.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鉴别方法 加热、酚酞、溶解、与盐酸反应 作业:1.如何鉴别Na+离子的存在? 2.完成Na→Na2O2→Na2CO3→NaHCO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讨论总结后,个别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 |||||||||||||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1:溶解性、碱性。 探究实验2:热稳定性。 探究实验3:与稀盐酸的反应。 总结:Na2CO3 与NaHCO3转化及鉴别 |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 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作为科学探究的“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淡化了Na2CO3和NaHCO3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在授课时,由于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在前面几分钟有些紧张,而且毛病是语速过快。在引导学生设疑进行探究实验前,我提前引导告诉了会有的实验现象,这就改变了当初实验的初衷,从探究式变成了验证式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对“等量比较”的实验原理没有强调好,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按照学案上的要求实验,进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对比时,加水过多或两支试管加水不一样,而感受不到热量和溶解度的差异。而在进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有所要求的是稀盐酸的浓度,浓度太大或太小,都无法观察到现象,浓度为0.5 mol/L即可。
在内容处理方面,考虑到学生有预习,且对前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于4个科学探究,前3个我在20min内就完成。对于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我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较多,因为现象要对比慢慢观察。而且对现象的解释慢慢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找出答案。最后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我让学生总结,既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在整节课起了个小高潮。时间分配较合理,能在40min完成本课时的内容。
学案的设计较好,有连贯性。关键是引导学生用好学案,很多学生做完实验没有意识去讨论、填写学案,等我用ppt打出答案后,又急急忙忙去抄答案。这一点不好,以后的公开课如果要用到学案,相信会提前发给学生,课前思考解决,课内讨论得到较合适答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