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上册 ->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正文

关于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学的几点实施意见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6 21:26:34阅读:
字号:|

 现行的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中设置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

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有一定的背景资料,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在制定探究计划中提示了几个不同的探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设定自己的探究方法。勿庸置疑,从道理上讲,这种课程设计不会将学生的思维进行统一定势,而是能让每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广泛的思维方式,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反复探究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得出的结论更加真实可靠,并可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真理来自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但从实际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以学生为主体,漂浮于教材的表面,只引导出探究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路进行探究;或者进一步规定探究方法;或者再进一步分组分别探究不同内容,而不再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顺序以及探究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操作要领,那么一节课、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过去之后,仍会有许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未探究出任何一个问题。当然,科学探究不能有时间限制,但我认为目前教学中并不是需要学生再经几番周折煞费苦心地去研究鱼鳍的作用,而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探究问题思路、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技巧,再加上目前学生也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始终去探究某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操作要领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周密的思维能力。

对于探究的顺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操作要领的提示,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好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例如,我们用捆绑法做实验就是为了不杀生,那么捆绑时你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使实验效果明显,最好应当怎样做?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对于这一节的教学,我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方案1:

第1步:先让学生用观察法仔细观察鱼在前进、上升、下降、转弯和停止不动等情况下,各种鳍是怎样协调的,进而初步分析出各种鳍的作用。此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任何评价,让学生通过探究会寻求答案,从而提出下一步将要探究的内容。

第2步:在引导出探究内容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探究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探究欲望。此时学生大部分只想到把一条鱼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处理,而根本不会想到做对照实验,因此教师在此应加以分析引导。

第3步:这一步是本节课的关键。最好的办法应先让学生观察几个失败探究过程录像或实物投影,例如捆绑太紧了,鱼鳞被勒掉了,甚至鱼肚被勒破了;捆绑松了,鱼一放入水中,捆绑部位就滑脱了;模拟实验中的气球内水太多或太少、捆绑尾鳍的木片太大或太厚等等。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另外,为使实验效果明显,鱼缸中的水不宜太少、鱼体不宜太大(最好为6~10 cm)。

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解决了我们所要解答的问题,而且让学生明白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计划的实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探究的结果必须具有可信度,也培养了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案2:

探究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同方案1,但不同的是探究的程序有所差别,具体如下:

第1步:在观察完鱼的运动之后,先将这条鱼的所有鳍用细纱布全部捆绑住,再放入水中,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及稳定状态,这样学生通过对照更加明白鳍是鱼的运动器官。而且通过观察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鱼只靠鳍运动吗?”。

第2步:松开捆绑的背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的运动及平衡状态。可见其平衡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了背鳍在平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3步:再依次松开捆绑的胸鳍和腹鳍,同样观察,得出二者的作用。

第4步:以上3步中的鱼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平衡状态,说明了背、胸、腹鳍的作用,而鱼在水中的前进和改变方向要靠什么呢?松开捆绑的尾鳍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的这种奇思妙想的方法我认为很好,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他把原来用细线捆绑换成了用细纱布,结果发现用细纱布捆绑不易滑脱,效果更好。

上一篇: 走进蚂蚁世界   下一篇: 动物运动方式辨析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