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思路 |
入 |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
|
|
授 |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 ||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 |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
新 社 会 行 为 的 特 征 |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
|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
|
|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最后归纳为: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
|
|
|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 |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
|
|
探 究 蚂 蚁 的 通 讯 |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
|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
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 |
| |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
| ||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 |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
|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 |
|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
学生学习评价量化表
评 价 目 标 |
好 |
较好 |
一般 |
2.能否根据观察和资料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 3.是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设计对照实验? 4.是否有与他人不同的实验方案? 5.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蚂蚁的行为?记录方法是否比较恰当? 6.能否根据观察得出结论? 7.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8.观察是否细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败,坚持探究,得到结果? 10.小组互评中能否欣赏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实验结束后说出自己的收获? 12.是否能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对生命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愿望? |
|
|
|
学后体会: |
小结和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利用休息日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和观察,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这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教师要给予指导和说明。
点评
本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和“蚂蚁的通讯”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凝集着作者精心的设计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生物课程标准理念,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者积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注重落实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吻合的教学环节。如收集整理不同动物真实生活的精选录像片;设计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适时地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别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中的问题串,更利于不同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学生轻松地走进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艺术创新。《探究蚂蚁的通讯》彩色引导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使探究活动变得一目了然,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为了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设计、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蚂蚁”拟人化内心独白式的心灵对话,提升学生们爱护小动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的目标落到实处。
点评人:吉林教育学院高中部 沈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