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 生物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珊瑚虫与藻类共同生活在浅海中,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为藻类提供营养,这二者的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 2.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之 B.牛物圈有多层次的自动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牛物的多样性 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牛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高 D.湿地的莆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0,可能会出现以下哪种情况? 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数量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数量会因有毒废物的积累而减少 D.种群数量接近K值 4.“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5.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⑤图中的e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 ⑥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右图是一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所示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细胞质中一定含线粒体等细胞器 B.②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C.②处兴奋传递方向为自下而上 D. 兴奋在结构①的传导速度比结构②快 7.如右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A、不动 B、向左摆往 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8.图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的是 A.①与③融合,将②释放到④的过程需ATP供能 B.⑥与②特异性结合并将其运进细胞 C.②在④中能够长时间存在且持续作用于⑥ D.在⑤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9.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土壤小动物收集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的习性 B.利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全部土壤小动物,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 C.在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漏斗 D.利用该收集器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方法属于样方法 10.下列相关实验操作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让盖玻片一端先接触培养液,再慢慢放下 B.若取样前未轻轻振荡试管,则从试管上部取样会使实验数据偏小 C.为了便于计数,培养后期可以先稀释再计数 D.实验结束后,将血细胞计数板浸泡、冲洗后晾干 11.当某人感到冷时,他不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汗液分泌量增加 B.冷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体温不变 12.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D.生态缸的建立除了需要外界环境提供阳光,还需要提供O2 等物质。 13.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对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未研制出疫苗。专家支招防范禽流感措施之一是禽肉蛋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H7N9型禽流病感毒可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来培养 B.该病毒持续高温下遗传物质DNA会变性失活,不再有侵染能力 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免疫反应 D.治疗时不能使用抗生素,但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病毒的干扰素 1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5.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B.出汗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降低 1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7.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点传导到e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点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1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毒破坏B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 D.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使人体发生多种无法抵抗的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 1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20.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突触后膜内的Na+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到突触后膜外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D.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Na+通过被动运输内流到细胞内 21.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的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均有语言区 C.人脑即人的大脑 D.脑干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22.以下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相关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见,HIV感染过程中发生了RNA的复制 B.由图乙可见,HIV侵入机体后可致B细胞先增加后减少 C.由图丙可见,药物a可能抑制HIV的增殖 D.由图丁可见,在人工培养基中添加药物b可促进HIV增殖 23.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2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B.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C.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 D.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25.下图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细胞通讯方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调节肝细胞生命活动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B.A图中的激素不一定是起降血糖的作用 C.如果B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1应该属于传入神经,靶细胞属于效应器 D.2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在靶细胞内被分解 26.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27.(2015秋?扬州期末)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 B.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28.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其能量流动情况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如下表所示. 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种群,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 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只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年).已知水中X的质量浓度为0.003mg/L.下面分析错误的是( ) Pg Pn R X含量(mg/L) A 15.9 2.8 13. 1 3.4 B 870.7 369.4 501.3 0.037 C 1.9 0.8 1. 1 30.0 D 79.2 28.9 50.3 0.39 E 74.7 23.0 51.7 0.35 F 211.5 20.1 191.4 0.81 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上表所示的A、B、C、D、E、F外,还应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B.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界的能量可以通过表中B的生理活动后,进人生物群落 C.能量从第2营养级传递到第3营养级的效率是10.33% D.调查表明,C中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最高,原因是污染物X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积累)作用 29.下列有关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皮肤中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局部肿胀 30.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40分) 31.(本题12分)下图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细胞释放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性腺激素)的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GnRH由____分泌,当它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图中用R表示)结合后,会引起一系列反应,激活与LH合成、分泌有关的酶,引起 的增加。 (2)与LH合成、分泌有关的酶的激活还依赖Ca2+浓度的增加。图中可以看出,细胞质中Ca2+的来源有____和 。说明无机盐具有 的功能。 (3)已知LH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参与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____ 。 (4)LH通过____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经____运输到靶细胞。LH作用的靶细胞是 。若幼年GnRH的分泌增加,会引起儿童的性早熟。但目前治疗此类性早熟的方法却是给患儿注射GnRH缓释剂(能在体内缓慢释放,使其浓度在用药间隔期内基本稳定)。其原理是GnRH能持续作用于受体,从而使其对GnRH不敏感,使 的分泌受抑制,最终使 水平显著下降。 (5)用GnRH治疗性早熟会有可能引起儿童的生长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垂体分泌的 也会减少,因此治疗时还要同时注射此类激素。 32.(本题12分)(10分)下图代表人体免疫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分别写出下列细胞的名称: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Ⅲ 。 (2)图中T细胞在过程②中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是 。 (3)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其首先在上述 细胞(填具体细胞名称)中 上合成,然后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 (4)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发生 而脱落。 (5)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的 免疫。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 细胞。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为藻类提供营养,它们相互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属于共生,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生物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C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即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则低。 3.D 【解析】 4.B 【解析】 试题分析:外来物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可能有3种情形:一是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二是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其天敌及竞争者而受到控制;三是因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一枝黄花”属于第三种情况,A错误;控制办法最好从本地寻找其天敌,—般不再从原产地引进新物种,原因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危机,C错误;“一枝黄花”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曲线,D错误;故本题选B。 考点:外来物种的入侵 点评:本题考查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5.C 【解析】 试题分析:a、b、c、d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能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冷觉、热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e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因此①②⑤正确。 考点:考查体温和水平衡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体温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6.C 【解析】 A.①神经元所示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细胞质中一定含线粒体等细胞器;正确。 B.②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的突触;正确。 C.②处兴奋传递方向为自上而下,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模;错误。 D. 兴奋在结构①的传导速度比结构②快,因为要通过突触间隙;正确。 7.D 【解析】略 8.A 【解析】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通过突触,①突触小泡与③突触前膜突触融合,将神经递质②释放到④突触间隙的过程需ATP供能,A正确。⑥突触后膜受体与②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并传递相关信息,神经递质回到有突触间隙后分解,没有将神经递质运进细胞,BC错。兴奋以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形式到达⑤突触后膜转化为膜电流形式,在⑤处可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 【考点定位】兴奋在突触的传递。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9.A 【解析】 试题分析: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项正确;利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大部分土壤小动物,B项错误;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C项错误;利用该收集器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方法属于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A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先盖盖玻片然后再一侧滴加培养液,故A错误。取样前如果不振荡摇匀,从试管上部取样因为菌体在下部会使实验数据偏小,故B正确。应先稀释再进行计数,故C正确。实验结束后应将所有的实验用具都要进行清洗,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11.A 【解析】当某人受到寒冷刺激时,会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发出神经直接作用于骨骼肌引起其战栗,增加产热,也可以减少汗液分泌,皮肤表皮血流量减少,立毛肌收缩,再一方面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所以AD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相关的知识 12.D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A正确;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C正确;生态缸的建立除了需要外界环境提供阳光,不需要提供O2 等物质,保持密闭状态,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丰富度的调查及生态缸的制作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3.C 【解析】 试题分析:H7N9型禽流病感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H7N9型禽流病感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二次免疫反应;干扰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若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H7N9型禽流感为背景,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4.B 【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T细胞分泌的,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15.D 【解析】 试题分析: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出汗有利于机体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B正确;Na+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D错误。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 16.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包括这一地域的所有生物,而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①错误;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故②正确;蛇在食物网中处于第四、五营养级,故③正确;青蛙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故④正确,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7.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b、c、d点在同一个神经元上,而a、e点分别在另外两个神经元上,刺激c点,若b、d处测得电位变化就能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A正确。兴奋由c点传到e点,需要跨越一个突触,从而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B正确。由于突触的单向传导,刺激c处,a处测不到电位变化;C错误。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时单向的,而同一个神经元是双向的,故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18.A 【解析】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最终是由于多发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HIV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使人感染。选A 【考点定位】艾滋病 19.C 【解析】 试题分析:表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参考值,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因此此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A错误。表中胰岛素含量低于参考值,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此人的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项正确。胰岛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 20.D 【解析】 试题分析: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正确;突触后膜内的Na+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到突触后膜外,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