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5届“一诊”模拟考试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总分:90分 第I卷(选择题 42分) 第I卷共7题,每题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差速离心法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B、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细胞内ATP的合成过程只能在生物膜上完成 D、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其功能的复杂程度 2、黄曲霉素是毒性最强的致癌物质,在细胞中还能干扰DNA与mRNA的合成、干扰某些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据此推测,幼鼠长期摄入较多黄曲霉素后,机体不可能出现 A、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异常 B、抑癌基因突变成为原癌基因 C、血浆蛋白减少影响内环境稳态 D、生长缓慢且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3、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4.用32P标记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所有的核DNA分子,然后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开始培养后一个细胞核中DNA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D段与GH段的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同 B.KL段每个细胞核中含32P的染色体条数都相等 C.I J段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都是l:2 D.GH段细胞中含32P的核DNA分子占总数的l/2 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试剂、实验方法与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生长素和人的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卡尔文均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来探索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C.发酵液中加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若变黄则证明果酒发酵成功 D.含伊红美蓝的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使菌落呈现黑色 6.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素具有拮抗作用 C.顶端优势现象与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均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生理作用特点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7.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药细菌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B.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种类可完全相同 C.发生在水稻根尖内的基因重组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传递给后代 D.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Ⅱ卷 (简答题 48分) 8.I(10分)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和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 。与对照组相比, 光处理组前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 (2)叶内细胞间隙CO2至少需要跨 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到达CO2固定的部位。 Ⅱ.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衰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上图b点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 9.(12分)下图是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 ,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 细胞.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 ▲ 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 ▲ . (4)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12分)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甲、乙所示: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 ▲ 水、无机盐四类。因某些微生物能降解苯磺隆,因此可用 ▲ (鉴别、选择)培养基来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 ▲ 。这些植物激素用量比例会影响实验结果,如比值适中时,可以促进 ▲ 的形成.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 ;接种时,在第一区域划线后须将该工具 ▲ 后再划线,在第二次划线时须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这样做的目的是 ▲ . (4)为探索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 ▲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 。 11.(14分)某种动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其毛色、眼色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下图是研宄该种动物毛色、眼色性状遗传的杂交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眼色基因(B/b)位于 ▲ 染色体上,白毛个体关于毛色的基因型可能为 ▲ 。 (2)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F2中这种基因型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 。 (3)F2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共有 ▲ 种,其中灰毛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 (4)若让F2中灰毛红眼雌性个体与灰毛白眼雄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杂合雌性个体占的比例为 ▲ 。 (5)动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出1条的个体称为“三体”。研究发现,该种动物产生的多l条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而多1条染色体的雄配子不可育。该种动物的尾形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控制,正常尾对卷曲尾为显性。有人在一个种群中偶然发现了一只卷曲尾的雌性个体,其10号常染色体多出1条,其余染色体均正常。(注:“三体”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另一极。) ①该雌性“三体”形成的原因是参与受精作用过程的 配子异常所致,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 . ②欲判断基因R/r是否位于10号常染色体上,可让这只卷曲尾的雌性“三体”与纯合的正常尾雄性个体杂交得F1,再让F1代“三体”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若F2代正常尾个体与卷曲尾个体的比例为 ▲ ,则基因R/r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若F2代正常尾个体与卷曲尾个体的比例为 ▲ ,则基因R/r位于10号常染色体上。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