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总分:100分 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①农业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中指出,英国13世纪的农户,其年收入中直接消费与进入市场部分几乎各占一半,储蓄率则占收入的15%;而中国清代晚期的农户,进入市场部分仅为总收入的14%,储蓄率只占6.7%。材料实质上说明( ) A.中国农户在商品率与储蓄方面远远低于英国;B.当时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低 C.当时英国商品率和储蓄率相对比较高; D.当时英国政府对经济影响力相对比较大 3.《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材料(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自耕农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5.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6.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7.据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则利赢,得八、九板则缩。”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有( ) ①生产规模大;②生产分工明确;③产品以出售赢利为目的;④采用雇工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当时(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出现上下相背倾向; 9.“(明)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对材料反映的政策,下列所述不正确的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0.“(石门)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11.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58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 A.保证朝廷有丰富的财政收入;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1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4.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唐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15.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车辐)辏(聚集),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6.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据图可知,徽商( ) ①起源于今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②经营种类多 ③活动范围广 ④“贾而好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8.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率天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C.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19.“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20.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21.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 A.限制对外贸易 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C.禁止对外贸易 D.以天朝上国自居 22.明清之时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农坛亲自下地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一活动反映了( ) ①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②明清帝王会耕作种田 ③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④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某高一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后,对以下说法仍然有疑惑。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这位同学,判定哪些是正确的?( ) ①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②与汉唐的城市相比,宋代及以后的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到明清,四大商业名镇形成; ③汉代的耦犁、耧车和水排、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都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用工具; ④明清时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6. 某位同学对新航路开辟做了如下评价:“它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之路;它是人类文明交融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该同学在评价中分别使用的史观是( ) A.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B.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D.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7.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29.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30.“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理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材料三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唐)元稹《贾客乐》对唐前期商人贩运商品的描述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6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出现的主要变化(2分) (2) 材料三中商品的属性有何变化?(2分),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商业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32.(11分)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33.(1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历史答案 单项选择题:(35×2=70)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1)理念(6分):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②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 ③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变化(2分):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 (2变化(2分):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特点(4分):①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 ②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32.洋务运动。 观点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答其积极作用亦可)经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思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观点二: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答其消极影响亦可)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 观点三: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经济、思想方面任意两点积极意义。指导思想和材料观点或运动结局任意两点消极影响。 33.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分)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 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的 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 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