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一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1.0MB
所属分类 高一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6-24 7:51:09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厦门二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 年段 历史 科期中考试卷

班级 班级座号 姓名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列事件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注意ABCD顺序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它”是指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

文思院是宋代规模最庞大的一个生产机构,主要生产供宫廷使用的普通日用品和精美的装饰品。由此可见,文思院的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安徽省六安战国墓发掘出一把精美的宝剑。据统计,北墓葬外藏室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漆器、陶器等文物120件。下列物品肯定不会在墓中出现的有①青花瓷 ②棉布衣服 ③青铜器 ④纸币“交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时,某同学展示了图1,该图应是

A.唐代草市分布图 B.唐都城长安坊市布局图

C.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D.清代北京商业区分布图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嘉靖四十七年(1456年),福建巡抚谭纶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不得食。自通番严禁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念起,宜稍宽其法。”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明初朝廷实行“海禁”政策 B.临海而居的闽人以海为生

C.谭纶主张放宽“海禁”政策 D.“海禁”有利于抵御外侮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今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故举办国货展览会以促使国货改良发展。”“举办国货展览会”最有可能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初期 D.改革开放初期

下面这幅图是著名漫画家剑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

B.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方兴未艾

D.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

1938年至1940年,我国内迁西南、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业达1170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压迫 B.捐税负担沉重 C.国际援助增多 D.日本全面侵华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甚至10多倍。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估计有十万人。”这表明①物价下跌,人们纷纷抢购商品;②货币贬值,出现抢购和挤兑风潮;③经济前景暗淡,人心浮动

A.①② B. 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国民收入中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国营经济

19%

33%



合作社经济

1.5%

56%



公私合营经济

0.7%

8%



个体经济

71.8%

3%



资本主义经济

7%

<1%



A.1949~1951年 B.1952~1957年 C.1958~1965年 D.1966~1976年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表,为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C. “大跃进”运动期间 D.杂交水稻推广后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球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注解的国民经济建设路线或方针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当时的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纠“左”工作尚未在农村启动

C.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农村经济还没有走出发展低谷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高兴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反映了

①农业的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③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流行语言 B.基因工程 C.菜篮子工程 D.安居工程

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1948—1966年

1967—1976年

1977—1986年

1987—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职业

17.8

25.8

28.2

40.7



籍贯

4.2

4.9

6.7

4.1



从表中可以看出

A.其侧重点经历了政治出身——经济利益——学历学识的演变历程

B.时代变迁使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

C.大众择偶标准的盲从心理较重

D.改革开放后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关注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欧元(EURO)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对此的准确理解是( )

A.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已经实现

B.2000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C.欧元的使用使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D.说明欧元已经成为“欧洲单一货币”,所有成员国都放弃本国货币

某区域经济组织具有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两大显著特征,该组织的建立开创了存在较大差异的成员国互利共赢、各方获益的成功模式。该组织应是下图所示的

   

A B C  D

据统计,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和区域的经济组织。为顺应潮流,中国和东盟作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当代世界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商品结构复杂化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市场竞争激烈化

某学生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各国间的贫富差距

C.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威胁了部分国家主权 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2分,32题18分)

(22分)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4分)

材料二:如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6分)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4分)

材料四: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4分)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18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3)阅读右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四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五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4)材料四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五,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4分)

(B卷 50分)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即可灌溉,义可排涝。”此种工具是指魏晋时期的



“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

明清时期,在位于交通要道的城镇建有商业会馆,右图是山东省聊城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下列对会馆叙述正确的是

A.会馆是地区商贸的管理场所 B.会馆是同乡聚会的交际场所

C.会馆是产品交换的经营场所 D.会馆是信贷集资的金融场

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 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A.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某中学将举行“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专题报告会,主持人小芸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下最有参考价值的是 ( )

A.《论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B.《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C.《论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D《浅论中国沿海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源在谈及新法缫丝时说:“旧器(手摇缫丝)所缫之丝,用工开解,每工人一名可管丝口十条,新法所缫之丝,用工开解,每工人一名可管丝口六十条,上等之妇可管至百口,每一妇可抵十余人之工作。”上述材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使用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率 B.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 D.获得了晚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右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场集体婚礼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婚纱成为女性结婚的服饰选择 B.简约文明的婚礼成为一种时尚

C.国人的婚礼习俗已经完全西化 D.社会习俗体现新旧交融的特征

1876年,发昌机器厂在《申报》刊登广告,称该厂“专造大小轮船机器,已造起数艘,快马如飞。”1893年该厂生产的“汉阳号”轮船卖给朝鲜商人。这表明近代中国轮船行业

A.已经完全实现了生产的自主化 B.与西方轮船行业展开竞争经营

C.成为近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D.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至79 %,大力支持蚕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A.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 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D.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下列会议与其主要议题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国内主要矛盾 B.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C.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十五大—社会主义的本质

“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土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在世界产业布局中目前只是一个基地,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都在中国生产加工,苹果系列产品在外包委托生产过程中,中国获利最小,只能分享3.6%的份额。该材料说明我国

A.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并减少贸易壁垒 B.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严峻问题

C.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以培养更多人才 D.改革开放的成果得益于经济全球化

阅读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判断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在持续增长

③各国的关税壁垒森严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二五计划”期间1957—196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部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材料三 1964年制定的《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

材料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民经济的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此,材料三中“三五”计划进行了怎样的调整?(8分)

(3)材料四中凤阳农民的契约反映了什么?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8分)

厦门二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 年段 历史 科期中考试卷

1——5ADCAD 6——10DBDDD 11——15 CBDAD 16——20BBBCD 21——25AACDC

26——30BCCCB 33——35DCB 36——40ABACB 41——45BCADB 46——47BD

31、(1)铁犁牛耕的推广(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分)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特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6分)

原因:工业文明冲击。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农业不断发展(2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4)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4分)

(5)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2分)

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2分)

32、(1)原因: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如能从三个或三个以上方面作答,是最佳答案,任选3点,每点2分,不超过6分)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2分)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火车。(2分)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2分)

(4)小农经济,男耕女织(2分)。择偶标准的多元化;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男女双向性选择(2分)

48、⑴基本任务都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投资绝大多数用于重工业。(4分)

⑵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原因: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4分)自然灾害严重。调整: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分)

⑶反映了农民对人民公社体制的不满,要求包产到户。(2分)影响:开始了包产到户的大胆尝试,为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迎来了农村历史性的变革。(6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娄底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黄石市四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稳派教学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4-2015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正阳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