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332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20 15:38:18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7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38小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7年,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

A.打击 B.遏制 C.合作 D.共存

2.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

①稳定西欧经济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4.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苏争霸激烈,国际形势动荡,这一时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地位愈来愈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国的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是( )

A.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拉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日邦交正常化

5.有人认为,目前在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这指的是( )

A.北约与华约 B.北约与欧盟 C.欧盟与北约 D.恐怖与流感

6.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7.联合国成立初期一度受到美国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摆脱了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遭到美国的挑战。联合国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从逐渐强大到解体 B.美国一度衰落又重新强大

C.第三世界崛起并逐渐强大 D.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8.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 “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9.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其中回忆录中已经“结束的那个时代”的最大的特点是( )

A.隔绝和对峙 B.打破坚冰,走向建交

C.双边关系全面发展 D.曲折中前进

10.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

11.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话语打动人心“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而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这次会议是指(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1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

A.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13.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不结盟政策 ③经济全球化潮流 ④多极化趋势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

15.载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什么时间( )

A.23时到01时 B.01时到03时 C.03时到05时 D.24时到02时

16.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7.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8.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9.《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20.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21.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22.《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

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

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23.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这反映了当时农村( )

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24.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说的是徽人十二三岁就要到城中当学徒,十七岁就要出去闯天下。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A.明代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概况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

25.“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26..“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27.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罗马教廷建立了“东方事务部”、“传教问题部”等海外传教机构;信贷机构、殖民贸易公司、交易所等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对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 B.宗教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

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殖民扩张的方式有所变化

2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了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种种有利力量”应包括( )

①圈地运动 ②海外殖民扩张 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④工厂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30.某人在阅读了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X 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其 X 应该是( )

A.宗教改革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新经济的出现

31.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论述:“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下列选项中对“同治中兴”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指的是清末新政改革 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C.迈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中心内容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2.“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工业革命的需求

33.下面是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茶(万磅)(年平均值)

生丝(包)(年平均值)



鸦片战争前

5 000

5 000



1845年

8 019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4.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博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南洋劝业会”。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文化 B.开阔人们眼界

C.发展民族工业 D.抵制西方侵略

35.“‘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口须运往外国市场……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这段材料表明“公和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36.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3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38.《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反映出( )

A.大企业和垄断组织普遍产生 B.金融资本推动了扩大再生产

C.“人民资本主义”的趋势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Ⅱ卷(综合题:共43分)

二、材料解析题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184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是指什么?两极格局收到的“撼动”和“挑战”指什么?

材料三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何认识?

4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请回答:

(3)材料三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

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人作为最早、最成功的中间人在地中海东部的各个港口和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状况对牟获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很是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国家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商业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于是在中世纪后期出现了许许多多为了突破或者绕过欧洲商人限制在地中海之内的穆斯林屏障而制定的冒险计划。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靠他人从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巨人的知识和力量正在不断增加,牢狱的围墙已经不能长久将其禁锢。

——《地球周刊 地球故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牢狱的围墙已经不能长久将其禁锢”?

材料二 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这样做的代价是,每一次航行都变成了充满风险的命运赌博,但它的好处是造船的成本低,它的设计很独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越多。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如今,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 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 …… 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

——《大国崛起》解说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荷兰在商业活动中的创新之处。

材料三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还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 44 年。……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3)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是哪个国家?“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是指什么?

材料四 《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年份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英国

1.9%

4.2%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保罗 肯尼迪《大国兴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主要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



39.(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8分)

(2)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权力中心地位。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4分)

(3)从以西欧为中心到二战后以美苏为中心,从以美苏为中心再到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4分)

认识:国际权力中心变化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权利权力中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分)

41.(1)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造船和航海技术以及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使商业危机根本无法阻碍其迅猛发展。(3分)

(2)创新船只设计,降低运营成本;创新公司运营模式,集中财富对外扩张;建立近代银行,支持商业发展。(3分)

(3)英国。政治:率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经济: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3分)

(4)中国:一方面(封建)制度落后,统治腐朽;政治上专制制度,经济上落后的自然经济占主体,文化上,文化专制,科技落后。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大量丧失,经济上成为

相关资源:
·福建省建瓯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一高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某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