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简介:
2013.04 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由I、II卷和答题纸组成,试题共4页,答题纸共1页。 2.请将所选第 I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将第II卷答案写到答题纸相应位置, 考试完毕,只交(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 Ⅰ 卷 选择题 (每题2分 共30题 ,共60分) 1.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年龄在资源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数学理论水平的提升 C.个人的地位由经济活动决定 D.宗法分封制的分配权利差异 2.《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3.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4.《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 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希罗多德非常赞赏希腊的政治制度 C.希腊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6.《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体现出 A.《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利益 C.《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 D.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 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护公民利益 C.强调法官至上 D.承认奴隶制 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9.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C.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10.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的抵制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12.“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土地纲领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13.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23.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14.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中世纪”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此评价最适合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5.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由于它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④确定“三大政策” 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 A.《资政新篇》 B.1954年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18.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对“多元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实质指五四运动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专政向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20.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国民党 A.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C.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21.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22.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C.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3.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投资环境的好转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一国两制”的保障 24.“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5.“周恩来、乔冠华等人不仅亲自与美国重庆战时新闻处费正清处长建立了朋友关系,而且还介绍了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到美国的新闻机构中去开展工作,使战时新闻处成了中共与美方联系的一个成功的通道。”这一现象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中苏关系破裂之后 D.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2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7.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28.下图是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A.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 D.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2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D.不结盟运动组织 3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附加题10分) 31.(12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多角度地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國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4分) (2)你认为《申报》把“國”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2分) 角度二:史论认识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3)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3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明治4年),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同年11月,实行所谓改置府县,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七十二县。……伊藤博文曾说:“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摘自《日本近代史·近代国家的建设》 材料二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幢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现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析伊藤博文的观点。(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4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三两则材料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这一变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3分) 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3分)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分) 附加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词一:圣西门 主题词二:《共产党宣言》 主题词三:巴黎公社 主题词四:列 宁 主题词五:毛泽东 主题词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主题词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4分) (2)主题词四、五所反映的历史人物所进行的革命运动在革命道路上有何不同?(4分)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2.【参考答案】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