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182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4-1-13 13:57:43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50分。)

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政治文化范式”是决定一种文化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最核心的命题,一旦这一命题出现重大的变化,整个政治文化形态就会随之改观。有学者据此认为,“政治文化范式” 的确立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导性原则。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了

A.意识形态变化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制度变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C.“一国两制”必须以和平为前提 D.经济发展是实现统一的物质基础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政策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应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这一规定

A.在梭伦执政期间率先实行 B.铲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C.体现了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D.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描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国王对于英国来说是国家的象征 B.国王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C.守法国王受到英国人敬重 D.任何一位英国国王都会受到国人尊敬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到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1760—1820年)“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重新成为国家权力重心 B.责任内阁名存实亡 C.议会和君主进行权力的博弈 D.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中华民国1946年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宪法或文献的内容相近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番话:“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这说明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A. 杰弗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B.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C. 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 D. 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两党制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

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 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D.生产力对比变化

法国《1791年宪法》第二条规定:“一切权力只能来自国民,国民只得通过代表行使权力。法国的宪政是代议制;代表就是立法议会和国王。”依据这项条款,法国建立的政体应是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制政体 C.议会共和制政体 D.三权分立共和制政体

人民网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工人的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造成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要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即使整个社会财富达到了顶点,对工人来说依然是持续不变的贫困。由此推理可知,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B.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 C.指出工人运动的根本原因 D.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实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大联合

下表为1950年11月美国某调查公司关于“苏联是在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威胁”的调查。关于调查结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总体

结论

受教育程度







大学

中学

小学



建立世界霸权

70

73

72

67



保护自己

18

21

18

17



不知道

12

6

10

16



A.朝鲜战争的爆发左右着美国人对苏联的判断 B.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影响着美国人的判断 C.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公民对国际形势判断非常准确 D.大部分美国人认为1950年苏联力图建立世界霸权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A.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B.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华盛顿这个全国政治中心,政府官员们的女性亲属和朋友形成了新的政治角色。很多贵族女性长期在英国与欧洲法庭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所以美国的精英女性比如玛格丽特·贝亚德·史密斯创造了一种美式的‘客厅政治’。1790年代,当国家统治集团初步成型的时候,‘客厅政治’在费城发轫,1800年后成为华盛顿政治景观不可忽视的一幕。”对“客厅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客厅政治”起源于英国与欧洲的法庭上 B.18世纪末开始美国妇女拥有参政议政权利 C.美国上层社会的妇女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D.19世纪以来“客厅政治”盛行于美国社会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人民之所以服从法律,不仅因为法律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而且因为当法律偶尔损害他们时他们也可以修订。”这体现出其法律思想是 A.法律至上 B.以人为本 C.人人平等 D.天赋人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C.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D.德意志帝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 “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 C.冷战 D.不结盟运动

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2011年12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而源自2000年的朝韩离散家属互访活动,有利于半岛局势的缓和,令世人瞩目。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 C.家属的重逢是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  D.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局势缓和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 A.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C.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从罗马帝国衰落后的1502年中发生的事情看,只有罗马帝国衰落一事可与之比拟……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 ①欧洲衰落 ②德国分裂 ③美苏争霸 ④日本崛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田中直毅在他的《超越反日的亚洲》一书中提出,日本要想领导亚洲,必须掌握“亚洲的召集能力”,即树立“地区感召力”。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仅仅依赖其“绝对优势的技术、资金以及军事等硬实力”,很难树立“国家的政治威信”,更谈不上确立“正义的政治威信”。缺乏正义的历史认识、充分的地区责任,而片面固守“重商主义”的利益原则,自然不会形成“地区召集能力”。这表明 A.日本已经具备了领导亚洲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实力 B.缺乏良好形象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 C.田中直毅反对日本凭借经济实力谋求亚洲的领导权 D.固守“重商主义”是影响日本国际形象的主要原因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009年3月1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降下了“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主要指 A.谋求政治上独立和欧洲联合 B.拒绝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赞同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 D.谋求在西方联盟中霸权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六国的欧洲无疑是不完整的。西部还有重要的空白,向东则遇到“铁幕”这一障碍,它(指铁幕)东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另一个共同市场”建立的目的是 A.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 B.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C.促进欧洲各国的合作和发展 D.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关于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应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为此“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 A.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B.布什否定了克林顿的对外战略 C.美国完全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维 D.美国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请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期中第51题24分,第52题26分,共50分。)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君上大权如: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臣民权利义务有如下几条: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

相关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五次周练历史试题
·江西省新余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安福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南昌十九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兴国县将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二历史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