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258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2-10 21:05:3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判断封国应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 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 C.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 D.南宋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

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蓿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广泛影响社会生活 B.利于集中力量办事 C.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D.代表着绝对的真理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见 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 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 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

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他”很有可能是指 A.韩非 B.墨翟 C.孟轲 D.庄周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秦国后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宋朝前期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可理解为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求善而不存真 D.落后于西方国家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 B.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 C.书法家艺术修养的提高 D.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

(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是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 A.逐渐神秘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平民化 D.逐渐宗教化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是: A.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B.批判了近代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 C.肯定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肯定了“中体西用”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号召民众反对君主立宪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 ‘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 D.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5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C.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六: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五、六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2分)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2分)

(5)材料六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指哪些事件?(3分)

(17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 “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8分)

(3)列举三项史实论证材料五的观点。(6分)

(15分)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回答问题: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4分) (2)试分析反映三个层面的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3)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高二12月月考历史答案



27(17分)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3分)

(2)原因: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宋代教育发展,书院教育兴盛;家庭教育重视文化。(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8分)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书法艺术继续发展,追求个人风格;画学兴起,宫廷画院活跃,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发展。(6分)

28(15分)

(1)物质层面: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心态层面:新文化运动。( 每点1分, 共4 分)

(2)物质层面:清政府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刺激,洋务运动试图用先进科技(器物变革)维护晚清统治;(2分)

制度层面:(政治)甲午战败,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4分)

心态层面:(政治)袁世凯独裁专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加强;(思想)民国初年,民主缺失,尊孔复古逆流猖獗。 (3分)

(3)变化:由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淮宁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浦南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南陈集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调查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清检测二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