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216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2-10 14:10:00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历史(选 修) 2014.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2.康熙帝曾为一位思想家撰写一幅对联:“集大成而绍千百年绝传之学,启愚蒙而定亿万世遗承之规”。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3.“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从蕴含的思想判断,该名言出自

A.程颢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4.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某一科技成就的传入直接相关。这一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5.右图题诗为:“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唯有竹为君子,

更无他卉可同栽。”落款为“板桥郑燮”。 对此画的表述不正确是

A.该画属于“文人画”

B.融多种艺术于一体

C.注重刻画真实景物,摹写逼真

D.强调个性表现, 追求神韵意趣

6.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其中“秦腔”的“秦”主要是指今天

A.山西 B.陕西 C.湖北 D.江苏

7.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

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

证此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开议院 ” D.“德先生”和“赛先生”

8.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9.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孔子改制考》——主张君主立宪制

③《敬告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 ④《庶民的胜利》——传播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愈来愈成为打开中国

近代化前进通道的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1.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列诗句中含有其“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C.“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

断探索和前进,这表现在

A.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提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D.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1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科技的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14.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15.有人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

表现在

①诵读古典文化  ②批判神权统治  ③宣扬人性解放  ④否定宗教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C.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7.“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这段话评价的是

A.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8.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的创作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解冻文学

20.对某艺术家有这样的评价:“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可亲可

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下列作品属于该艺术家的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5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2.(10分) 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规发生了分化,其群体也随之分化、重构,形成新旧两个阵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

自光绪庚子后改设学堂,不数年停止科考,并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诸如无有之乡,遂养成许多叛逆,??至宣统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称民国,号曰共和,而乱臣贼子乘

势行其素志??岂非孔孟之学不行而洋学是尚之所致乎?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胡适日记》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2分)

3.(12分)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别是什么?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每项举一个即可)。(4分)

(2)“三十年以来”的作为中国革命历程的新起点事件是什么?在这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4分)

(3)“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什么样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深远影响(4分)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段长久的历史有一点特别引起我注意,就是中国的一切几乎全是可能的、自然的。我佩服他们什么事都没有一点神奇的意味。为什么别的民族(具体指的是希腊、罗马等民族)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来源呢?到处只有神道的显形、诏谕、奇迹、巫术、变形、穿凿附会的梦境,(对于)骗子的寓言,我只有痛恨。

——伏尔泰《天真汉》

【材料二】 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独秀文存》

【材料三】 中国的立法者是比较明智的。他们不是从人类将来可能享受的和平状态去考虑人类,而是从适宜于履行生活义务的行动去考虑人类。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但是)中国的法律决定任何人只要对皇帝不敬就该被处以死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伏尔泰怎样的启蒙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和陈独秀批判传统文化的着眼点有何不同?(2分)

其中隐含着二者的政治诉求又有何相通之处?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持何态度?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外传统文化?(2分)

5.(11分)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年,雨果在追悼法国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1分)他的作品属于哪种文学流派?(1分)这一文学流派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5分)

命题、校对、审核:高二历史选修备课组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选修)答题纸

一、选择题:共60分。本题答案请填涂于答题卡!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

(2)

(3)

(4)



22.(1)

(2)

(3)



23.(1)

(2)

(3)



24.(1)

(2)

(3)

(4)



25.(1)

(2)

(3)





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2014.12

一、选择题:

1~5BCCBC 6~10 BBBBD 11~15 CCADC 16~20 CCBAD

二、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回答词提前并条理化,切入点找准并序号化。)

21.(1) 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

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1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2分)

(3)继承: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

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4分)

(4)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

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

22. (1)阵营:旧知识分子。(1分)

依据:政治上,反对革命,维护清朝统治;

文化上,反对“洋”,维护“孔孟之”;

利益上,反对废除举。(3分)

(2)特点:接受西学,未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2分)

原因:社会性质未变; 儒学占主导地位; 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

(任意两点即可,2分)

(3)举例:反抗西方侵略与习西方之间的困惑;

固守传统文化与习西方之间的困惑;

信奉西方思想价值观与西方奴役中国之间的困惑。

(2分,一点1分,答对2点即可)

23.(1)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答反帝反封建也可得1分)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不能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答义和团运动也可得1分);辛亥革命(1分)

(2)起点事件:五四运动(2分)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2分)

(3)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答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也可得2分)

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理论武器(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时所学的一些重要历史概念是否真正理解)

24. (1)思想:天赋人权,反对宗教迷信。(2分)

(2)不同之处:伏尔泰:宗教升学;陈独秀:封建伦理道德(2分)

相通之处:批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制度。(2分)

(3)赞赏:理性治国;礼制,仁;和谐。(任两点得2分)

否定:君主专制(2分)

(4)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分)

25. (1)文学家:巴尔扎克。(1分) 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1分)

社会现实:随着工业革命开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尖锐。(2分)

(2)重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等。(2分)

(3)背景:两极格局瓦解为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明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2分)

认识: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高国家地位;

坚持文化多元并存的原则,促进文化交流;

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3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历史理试题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历史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宁夏银川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