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 求的。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 的是:荀子提出①“天行有常”,即②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又说③ “制天命而用之”,④主张在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⑤这种带有唯物色彩的见解,为当时各家所不及,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A.①③ B.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 2.右图是黄庭坚书写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这十六字戒言源出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曾撰《戒谕辞》, 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前朝兴衰得失教训,认真研选,从中挑出核心内 容四句十六字,颁于州县,刻碑为戒,从此世代沿袭,天下皆知。 关于上述材料说法错误的是 A.倡导儒家民本学说 B.书写的字体为楷书 C.宋太祖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宣扬君权神授理论 3.(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悚然兢惧。”关于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汉朝统治者认为“君权神授” B.汉朝统治者尊奉“天人感应” C.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D.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4.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右《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纸质地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A.有助于了解“蔡侯纸”的基本信息 B.说明汉代时期纸已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C.其制作精美,表明该时期造纸术已相当成熟 D.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5.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 国科技新馆展出,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定 义为我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下列表述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原四大发明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B.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代表了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C.在古代中国,火药主要用于制作鞭炮,指南针大多用于看风水 D.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英语中“中国”称为“China”即瓷器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刺激:第一次是鸦片战争,第二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下列关于第一、第三次战争后中国作出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着重学习西方科技 B.着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 D.着重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7.梁启超曾指出,“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这表明 A.作者力主通过改革的手段培养“新民” B.中国国民素质低下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C.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培养“新民” D.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在民主政治中无足轻重 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9.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若“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A.认为农民应该领导中国革命 B.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C.否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0.19世纪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名人的研制成果:“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瓦特 D.西门子 11.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普罗塔戈拉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两者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 A.否定了神的存在 B.宣扬了唯物主义思想 C.反对宗教的权威 D.强调人事和人的权威 12.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作品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C.浪漫主义的时代情怀 D.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13.德奥意“同盟条约”第二条:“如果缔约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到进攻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材料中的“两个”非条约签订国最有可能是 A .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俄国 C.法国和俄国 D.塞尔维亚和俄国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战争是在 A.1914年 B.1915年 C.1917年 D.1918年 15.一战后,欧洲大陆的版图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部分国家是根据民族自决原则重新划定而建立的。下列不属于战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是 A.南斯拉夫 B.立陶宛 C.捷克斯洛伐克 D.保加利亚 16.“国联裁军会议最终于1932年2月召开,会上德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坚持其他国家必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条约的水平或承认德国重整军备的权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关于裁军条款的认识正确的是 A.《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允许其保留适量的潜水艇 B.《五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胜利,英国从此失去了世界第一海军大国的地位 C.《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有利于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D.《五国条约》除规定主要大国的海军吨位的比例外,还限制了各国潜水艇的规模和数量 17.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意为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二战期间,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是盟军得以打败法西斯的功臣之一。下列法西斯哪一计划实施的失败可以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 A. 海狮计划 B.施里芬计划 C.巴巴罗萨计划 D.黄色方案 18.下表是1944年10月9日苏联统帅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对巴尔干半岛战后控制权的划分方案。此方案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控制者 地区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苏联 10% 50% 50% 75% 90% 英国(美国参与) 90% 50% 50% 25% 10% A.苏联在东欧拥有明显优势 B.东欧是“冷战”的前沿 C.英国欲攫取利益讨好美国 D.强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19.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图1、图2),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图2中德军的进攻发生在1941年 B.图1德军进攻法国的计划名为“施里芬计划”,图二则是“施里芬计划”的再次运用 C.图1、图2德军进攻的最终结果都使法国沦陷 D.德军在图1、图2中都采用“速战速决”的策略 图1 图2 20. 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太平洋会晤。面对丘吉尔的建议,罗斯福私下说:“他(指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在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人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未产生足够的警惕 B.美英两国就反法西斯问题未达成一致性意见 C.美国不愿意仅为英国利益而与日本开战 D.美国一贯奉行的“中立”政策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1.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说明英国的外交政策 ①以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为重点 ②摇摆不定,没有原则 ③始终以反对霸权主义为主要目标 ④确保国家利益至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2.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出现过一些对扭转战局起着至关重要的重大战役。这里的“重大战役”包括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 ④莫斯科战役 ⑤中途岛海战 ⑥不列颠之战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23.“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据此可知 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公敌 ②中、苏、美、英四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当时世界大国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分歧消失 ④当时世界大国精诚团结、彻底消灭法西斯的决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方法(如词汇的运用)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叙述历史的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①普法战争 ②抗日战争 ③太平洋战争 ④反法西斯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和国联一样,在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上它能提供一台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这主要说明了当今联合国 A.真正起到了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作用 B.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时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革 C.不需要考虑构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机制 D.所有决议都必须经过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先同意并一致同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本卷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26.(18分)政治体制的不同选择既是思想家政治理念的反映,同时也跟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 (2)材料二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本质区别是什么?(2分) 27.(18分)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历史,文化交流斑斑可考。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著名学者辜鸿铭指出:“正是中国古代发明,即那些传教士花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西方思想的涌入开始于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对圣经和小册子的翻译。在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种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类仅占6%。1850—1899之间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占3.5%。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而且一直到1900年左右。追求新知,探求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 ——小约翰?查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发明对欧洲的作用,试举一例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译著类别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追求新知,探求异乡”的主要表现,谈谈同时期中国为什么“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8分) 28.(14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中心也在不断发生变动;影响成为世界中心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说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历史的“中心”时,意味着它处于历史领先或主导的地位。 ——林甘泉《从“欧洲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 材料二: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材料三: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请回答: (1)如果说14世纪的意大利和18世纪的法国是“历史的‘中心’”,结合材料一请指出其立足哪个领域得出的结论?并指出在该领域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8世纪的法国”反封建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原因。(6分) (2)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4分,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的原因。(4分)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B D C C C D B C D B C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A D D C D D C C B 26.(1)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主张:①天下为主,君为客;②限制君权。(4分) (2)“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4分) (3)国家学说:按照共同意志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每点1分,2分)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但自由不是个人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每点1分,2分) 法治学说: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都平等。(2分) 本质区别:明清思想家未跳出封建思想的藩篱;启蒙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2分) 27.(18分)(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者推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2分) 任举1例: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打败了封建势力。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国际市场(2分) (2)变化:以宗教类书籍为主转向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书籍为主。(2分) 原因:历次侵华战争的影响和刺激;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爱国救亡运动的推动;统治者一定程度的倡导。(4分,任意4点) (3)表现:启蒙思想的兴起;进行殖民探险和殖民扩张;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3分)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创新动力;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世界新知的认识;妄自尊大的观念;鄙薄技术重视功名的文化心理。(5分,任意5点) 28.(14分)(1)领域:文化(思想)。(1分) 变化:从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名到以科学为武器直接批判。(2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1分)近代科学进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2分) (2)倾向于①: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4分) 倾向于②: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在俄国十 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4分) 倾向于③: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4分) (3)原因: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两国出于世界霸权之争,分别采取扶持西欧、东欧的政策。(2点,4分)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