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1.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B.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 D. 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2.顾炎武说“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因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大奸有所不能逾,而贤智之臣亦无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于是天子之权,不寄于人臣,而寄于胥吏。……守令无权,而民疾若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可见顾炎武认为国家衰落的根源是( ) A.官员不思进取 B.权力寄于胥吏 C.皇权高度强化 D.法律过于严苛 3.“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 A.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B.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4.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 工作。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 A.秦朝的郡 B.宋朝的谏院 C.西汉的州 D.元朝的中书省 5.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6.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 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 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 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 B.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7.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C.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8. 亚里士多德说:“后来,由于国家日益壮大,而钱财也积累了很多,他(执政官)就劝 告人民,抛弃田园、入居城市,务以取得领导权为目的,告诉他们说,人人都会有饭吃, 有的人服兵役,有的人当守卫军,有的人从事公社事情。这样,他们就可以保持领导地位。” 材料说明( ) A. 服兵役是雅典公民必须对城邦所尽的义务 B.雅典公民的好逸恶劳情绪严重 C. 工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得以实施的保证 D.雅典公民自始至终保持着主人的地位 9.严复在《法意》中说道:“若夫今世欧洲之立宪,宪非其君之所立也,其民既立之,或君民共立之,而君与民共守之者也……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在此严复认为英国富强主要是因为( ) A. 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 B. 君主立宪制是为了人民而立 C.君主立宪制得到君民的拥护 D.君主立宪制的革命性 10. 1962年10月16日下午4点,苏联广播员开始宣读一份声明:“关键在第三段:为了尽 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 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份声明( ) A.表明美国在两极格局中居优势 B.是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标志 C.美国在美洲的“冷战”政策继续 D.苏联对古巴导弹事件阳奉阴违 11.《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12.《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 A.限制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 D.重视监管商业 13.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D.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14.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 171家,1927年是1374家,1933年达到了2435家。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工人运动的高涨 15.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 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 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6.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 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 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A.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B.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17.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C.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 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1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D.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19.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 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 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材料表明 A.法国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政策 B.法国要签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 ) C.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D.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引导者作用 20.1932年英国政府明确提出“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这一规定( ) A.目的在于保护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B.出发点是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C.反映了英美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D.体现出英国终结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 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 22.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持此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 墨子 D.荀子 23.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 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 术”的是 A.宋代学者 B.汉代学者 C.唐代学者 D.东周学者 25.1919年,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 A.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B.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26.1522年,马丁·路德在“致基督教徒贵族的公开信”中提出:每人皆为教士,有权照他个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 B.抨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 C.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7.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28.在《午后之死》《老人与海》等作品中,作者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 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从中可见作者认为文学应 A.在表现社会实现中寓含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B.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社会 C.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D.揭露社会黑暗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 29.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30.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在《西方画派的哲学》一文中谈到“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科学日益繁荣发达,人们对待生活也日益采取科学的态度,重客体,重自然。其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便是重视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以下能体现上述风格的绘画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镜中的少女》 C.《拾穗者》 D.《向日葵》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 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 (3分)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国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体育 艺术 劳动技术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 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 图画 体操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修身 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图画、唱歌、体操 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 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 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 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 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材料二、(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二战后,全球化逐步发展到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全球化”观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普遍关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便捷和密切,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阻隔越来越小。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市场机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关税壁垒明显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更加通畅。 材料四 、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把人类从农业社会带到工业社会。到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化时代。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和电子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西方国家再次掀起科技革命的新高潮,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分工协作,进而要求超出个别企业甚至个别国家的限制,寻求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 ——以上材料引自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依次出现“世界性”“国际化”和“全球化”。促使“世界性”和“国际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指出推动“世界性”、“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共同因素。(1分) (2)材料一、二中“世界性”、“国际化”与材料三中的“全球化”之间有何联系?(1分)依据材料三归纳“全球化”的特点。(3分) (3)依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科学技术为“世界性”、“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所提供的条件。(3分)并说明科学技术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2分) 3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3分)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3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现这一观点的过程。(3分)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