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
文件大小 205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11-30 17:54:3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长沙市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历 史

雅礼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供稿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一二单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

【答案】B

2.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答案]B

3.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答案]D

4.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直接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产生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A

5.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答案]D

6.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其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 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 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解析】据题干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美国规定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席,目的是保证议员的专业能力,故选D项。A、C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B项说法错误。

【答案】D

7.英国在不久前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英王”的民意调查,结果70%民众投票赞成保留国王。英国的国庆节就是英王的生日,英王生日不一样,国庆节也就不一样。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人重视历史传统 B.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

C.政治传统影响社会生活 D.英王是英国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国王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D项说法有误,英王是英国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所以不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答案】D

8.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答案]A

9.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A

10.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答案]B

1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解析】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一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选择D项。

【答案】D

12.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 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能力。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的资本输出,实际是对欧洲的控制,它是冷战的具体表现。故选D 。

【答案】D

13.在对“冷战”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某校学生拟定的以下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 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

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 D.苏东剧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冷战是在194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应该排除D。故选D。

【答案】D

14.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A.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B.朝鲜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C.志愿军抗美援朝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D.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

【解析】从图片信息及创作的时间可知是朝鲜战争

(1950—1953),A、B、C三项符合史实。从漫画时间1950年可知朝鲜战并未结束,D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

【答案】D

15.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核心是( )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从材料“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说明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答案】A

16.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机遇”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在亚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对日本进行扶持,这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故答案选C。重建欧洲时,美国并没有需要日本产业技术,可排除A。选项B不是机遇,而且日本军国主义残余没有得到清除,可排除B。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是欧洲,可排除D。

【答案】C

17.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改编自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不结盟运动的成员都是是第三世界国家,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初期的援助西欧的经济计划,故②④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亮出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说明法国外交政策已经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和影响,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如果法国抛售美元,购买黄金,将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此美国认为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故B①③正确。

【答案】B

18.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利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19.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答案]A

20.《七绝?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诗:“七涉沧溟若等闲,闭关修炼可成仙?当年外族惊梦客,不走河边走海边。”对诗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政府的政治意志下,“七涉沧溟”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经济根源

C.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挑衅使明朝统治者惊魂不定,只开放广州与外国通商

D.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加强了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答案]C

21. 东汉崔寔《政论》中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故农夫辍来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缓慢 B.农业的主导地位正在丧失

C.作者反对重农抑商政策 D.当时社会出现追商逐利的民风

【解析】材料反映由于“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导致民众弃农而从工商,但这不能反映农业的发展缓慢,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古代中国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认为工商为末,故排除C项,选择D项。

【答案】D

22.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B

2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能力。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D

【答案】D

24.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所谓“外国支付收入”理论,实际体现了英国人对外国人的盘剥,英国所以提出这一理论,其基本条件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就不可能有“外国支付收入”理论,故选B项。A、C项错误,仅仅社会稳定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无法实现对外国的盘剥,D项错

误,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

【答案】B

第Ⅱ卷 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小题18分,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7分,共52分)

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 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 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 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 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6分)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李的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6分)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6分)

(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绅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经济和外交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 (6分)

26.(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采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5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7分)

[答案]

(1)差异:材料一认为中国人就是指汉人。材料二认为是指中华民族(或中国境内各民族);材料一建立在种族认同的基础上,材料二建立在主权在民(或民主共和)的基础上。(若学生答前者属种族认同,后者属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同等给3分)

原因:早期革命派为推翻满清贵族(或清朝)的专制统治,故强调反满兴汉(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故强调民族平等、民主共和(1分)。

(2)共同点:政治制度: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2分);

理解:政治传统指雅典民主政治(1分);法律传统指罗马法(1分);文化遗产指人文精神(1分)。

(3)①特点: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2分)。

②对中国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分);以阶级斗争为纲(或文化大革命)(2分)。

③对世界格局:形成两极格局(或两大阵营对峙)(2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材料三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四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5分)

(3)仔细阅读材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3分)

(4)阅读材料四,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分)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5分)

(2)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每点1分,共5分)

(3)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分)

(4)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4分)

相关资源: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龙游第二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湖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温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无锡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