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重庆市高2015级学生学业调研考试(第二次)历史
文件大小 428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4-24 11:24:2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重庆市高2015级学生学业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分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综合题目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历史(共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有载:“舛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春秋鼎盛 B.问鼎中原 C.钟鸣鼎食 D.一言九鼎

2.中国历史上某一历史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要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晚习律令,切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德才兼备的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东汉  B.东晋  C.北周  D.北宋

3.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

A.景德镇制陶行业开始兴起  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  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4.“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

A.百戏之祖 B.达到高峰 C.推陈出新 D.日臻成熟

5.阅读下列“《通鉴》集注”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①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②“这些人身强体壮,还俗于民,可以为国作战。”

③“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A.②注释①,③说明背景  B.①注释③,②说明动机

C.②注释③,①说明结果  D.③注释①,②解释起因

6.以为驻中国外交官在1872年写到,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定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中国的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B.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  D.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

7.某报纸登载的文章,其中有“中国固有的理论、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想去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又有“西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中国以闲适恬淡为美风,实为中西民族强弱的大原因。”再有“若笃旧不变,而无世界知识,不知顺应世界潮流,绝难立足。”此文最有可能出现于

 A.林则徐为代表的鸦片战争时期 B.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

C.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时期 D.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8.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研究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局部地图。

根据图中斜线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9.解读下边的历史图片,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有



A.国家在教育战线上实行拨乱反正 B.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C.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D.邓小平在“景山学校”提出“三个面向”

10.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绝对美德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苏格拉底崇尚自由探索,指导个人行为 B.智者学派突出个体感受,导致社会混乱

C.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培养人的美德 D.智者从个人与利益出发,实现主观主义

1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放松对于一切形式主义的专制政治的警惕。”为“警惕”专制统治,宪法的制定者们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②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具有否决权

③总统任命的官员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 ④联邦法院司法不受行政权力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小题18分,第14小题34分,共52分)

13.(18分)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的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联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绝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摘自《开罗宣言》(1943年)

材料二 美英对日合约草案,不论从它的准备程序上或它的内容上来说,都是彰明较著地破坏了1942年1月1日的《联合国宣言》《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和协定》及1947年6月19日远东委员会所通过的对投降后日本的基本政策等重要国家协定,而这些协定都是美英两国政府参加签字了的。《联合国宣言》规定不得单独躏和,《波茨坦协定》规定“合约的准备工作”应由在敌国投降条款上签字之会员国进行。

--摘自《周恩来外长关于美英对日合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

材料三 《旧金山和约》(“对日合约”,1951年9月)是很不公正的条约……除了中国、朝鲜、越南未被邀请赴会外,缅甸和印度拒绝出席会议,而出席会议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会后拒绝签字。这样,当时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不承认《旧金山和约》。

--摘自《解放日报》“不公正的《旧金山和约》”

根据材料一,归纳《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会议召开的目的。(2分)并分析《开罗宣言》对中国的影响。(2分)

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签订的背景。(4分)

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而务本难。苟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之本也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逐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也。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 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8

197.65



1954

169.52

1959

169.68



1955

183.94

1960

143.85



1956

192.75

1961

136.50



1957

195.05

1962

154.4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4分)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之争”?(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调整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4分)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6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15届高三4月学业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2015届高三佛山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题
·陕西省咸阳市2015年高考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陕西省八校大联考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15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福建省莆田一中、泉州五中、漳州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福州三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