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2015广东高考历史(潮阳一中)考前交流卷
文件大小 130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5-26 21:07:58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2015年潮阳一中高考考前冲刺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宗字的解释是“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作冬切”这一解释基于

A.皇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天人感应

13.某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指出:“这一制度规定,土地被分配给男丁供他有生之年生产,而男丁必须向国家纳税和服劳役。它原来的目的是想通过慷慨地分地给农民……限制财产过分集中在个人手中。”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限田制 D.雇募制

14.“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段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15.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16.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是对辛亥革命的完全肯定 B.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C.认为辛亥革命没有进步意义 D.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17.1979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美国总统欢呼这次访问是两国?“重新修好和崭新开端的时刻”,称?“这是长久关闭的窗户重新被打开的和解的一天”。这反映了

A.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盟友 B.中国外交方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两国的利益 D.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18.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神学家”“因信称义”“教会改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普罗塔戈拉 B.但丁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19.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①海外市场的形成②垄断组织的出现③圈地运动的推进④民主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

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1.1906年日本某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对该文章的介绍为“此《宣言》作为一工人组织的纲领发表的。该组织起初纯粹是德国工人团体,后来为国际工人团体。而在1848年以前的欧洲政治条件下必然是秘密的团体。”该宣言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22.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冷战的形成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欧洲一体化 D.两极格局瓦解

23.这些作家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淋漓尽致地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这些作家的艺术风格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38.国家与国家之间往往通过国际会议和订立条约来协商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与问题,谋求合作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1月11日,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在一份新拟定的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条约上签字。同一天,一项新的中英条约在重庆签订,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据《时代》杂志,1943年

材料二:早在战事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以重塑战后世界经济……力图恢复到1914年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美国在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欧洲统一与联合大事年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为结束“一个世纪的压迫”中国人所做的努力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当时中国成功取消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原因,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8分)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分)

(4)谈一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3分)

39.(26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儒家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欧洲传教士,主要指耶稣会士于十七、十八世纪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这些耶稣会士的工作之一就是翻译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正如赖赫韦恩在《中国与欧洲》一书中说:“那些耶稣会中人,把中国经书翻译出来,劝告读者不但要诵读它,且须把中国思想见诸实行。他们不知道经书中的原理,刚好推翻了他们自己的教义。”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中哪些资料作为研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史料较为可信,说明理由。(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欧洲传教士来华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4分)

(3)“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其截然相反的背后,有何相同点?(10分)

(4)根据材料四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举例说明当前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B

B

D

D

C

C

C

C

C

B

D



二.非选择题

38.【答案要点】

(1)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点1分,任意4点得满分)

原因: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意义: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加强了盟国之间的团结合作(每点2分,任意2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得分)

(2)原因:吸取大萧条和二战的教训,稳定国际金融秩序,推动自由贸易(2分)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希望确立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2分)

影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4分)

(3)事件:欧洲一体化(欧洲的联合)(2分)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2分)

共同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

(4)国际会议与订立条约是国家间解决分歧谋求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条约的订立与修改反映了国际地位的变化;条约的稳定有赖于缔约国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合作不断加强;大国往往在国际会议中处于主导地位。(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满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39.【答案要点】

(1)资料:甲、乙。(2分)

理由:资料甲、乙出自儒家经典,属于原始史料或“第一手资料”,可信度高。

资料丙属影视文艺作品,有艺术夸张成分,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历史。(4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2分)

(2)影响:一方面向中国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拓宽了中国士人认识世界的眼界,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2分)另一方面也在欧洲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理论武器和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及后来各种进步运动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2分)

(3)说明:“五四”以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4分)

“五四”以后: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4分)

相同: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民主政治。(2分)

(4)说明:①继承和发扬:“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任答一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②抵御和克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宣扬封建礼教;“三纲”的等级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任答一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2015广东高考历史(普宁二中等七校)考前交流卷
·2015广东高考历史(宝安中学)考前交流文综历史卷
·2015广东高考历史(中山一中)考前交流卷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 历史
·海南省2015届高三5月模拟试题 历史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5月) 历史
·江苏省南通、扬州、淮安、泰州四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
·北京市海淀区2015年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