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天水一中2013级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 历 史(B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填涂到答题卡上) 1.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 ) A.当时宗法制已经很难实行 B.姬括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 C.周宣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将会更高 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 2.“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 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 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3.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解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5.《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指( ) A.启蒙运动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6.“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有好有坏,下列史实能体现路径依赖及其积极作用的是( ) A.英国承宪章精神和平渐进改良政治 B.义和团“扶清灭洋”抗击外来侵略 C.洋务派“中体西用”发起洋务运动 D.法国发扬传统轰轰烈烈闹革命 7.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8.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9.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民国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10.谐剧是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下谐剧片段讽刺的是?( ) 说命苦,真命苦,遇到中国讲民主。 他说:你是民,我是主。我怎样说,你怎样做。 是壮丁,去当兵,拿起枪杆给我拼。 做买卖,算商界,爱国捐款(注:主要是军费摊派)由我派! …… 如果你要嚷,(你)就是××党。 A.晚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B.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C.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 1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2.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他指的是( ) A.苏联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B.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C.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D.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13.“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客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15.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16.2008年6月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授权有关国家加强合作,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2008年12月,经联合国授权和应索马里政府的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这表明( ) ①安理会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决定作用 ②中国支持联合国按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③各国的根本利益因共同打击海盗而趋于一致 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美国学者霍尔德里奇在《1945年以来美中关系正常化》中说:“尽管1969年时美国政府的对 华政策还没有完全定型,但构建美、苏、中三角关系的战略思想已经确立。”这段话反映出国 际形势是( ) A.美国利用中国来对抗苏联??????????? B.美苏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C.美国准备与苏中结成战略同盟????????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8.2014年3月2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冷战”的幽灵卷土重来了。在乌克兰政治危机的激发下,一些保守派人士要求奥巴马总统勇敢面对普京,保持美国之前的总统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剑拔弩张的伟大传统。“冷战”在现代史上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名词,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利益之争是根本成因 B.“冷战”期间世界没爆发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期间孕育着结束“冷战”的因素 19.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20.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21.从《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 )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年代 年商税额 995~998年 400万贯 1064~1068年 846万贯 1004~1008年 450万贯 1077年 879万贯 1058年 700万贯
①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 ②抑商政策被废弃 ③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④商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 23.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 )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2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25.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C.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2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 27.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商业贸易的成熟 C.手工业的发达 D.工业革命的成果 28.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 A.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9.《全球通史》中描述:“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所需的资本。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在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 ) A.这一情况最早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 B.英印之间形成了平等贸易的跨国市场 C.英国经济渗透加剧了印度经济的凋敝? D.英印通过市场经济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30.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B.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C.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0分,32小题20分,33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经济发展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需新的收入,而终武帝王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学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结合所学和材料一,列举出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895年是近代中国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1935年便是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 ——摘编自(法)米涅著《法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4分)结合材料二,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2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7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3分) 33.(10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 材料二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材料三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实现了国家的制度性改变,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其中最发人深省的就是革命中的妥协策略及运用。辛亥革命中的妥协主要包括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和解,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和平妥协是无原则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共和底线。第二个原则是“五族共和”,国家统一。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第三个原则是宪政原则,孙中山坚决地要求:“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权受事。”可见,革命是妥协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这是我们今天在肯定妥协的价值时,更要肯定更高意义上的革命价值的原因。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作者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2分) (2)概括材料二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6分) (3)革命需要勇气,政治讲究策略,据材料三回答,从革命派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中其妥协策略成功实施的积极影响。(2分) 附加题.(10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 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材料四 在美国独立之前,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