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测试 历史 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客观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统治者据此采用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3.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A. 资金短缺 B. 市场狭小 C.劳动力缺乏 D. 原料不足 4.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业收益超过其他行业 D.纺织业成为独立经济部门 5.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D.商人介入手工业生产 6. 假如你是17世纪时,荷属东印度公司雇用的著名的印刷业家族的一员,为该公司绘制航海地图。受雇后,你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航海图上的信息外流。荷属东印度公司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 A.战争因素 B.商业因素 C.文化因素 D.外交因素 7.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方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应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应了 A. 环球航行的探索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殖民扩张的开始 D.资产阶级的形成 8.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科学时代”指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9. 表1是世界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1925年),表格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注:以1913年作为基数 A.战后经济恢复速度最快的国家是苏俄(苏联) B.一战中,美国工业快速发展 C.工业化在空间上明显从欧洲向世界扩展 D.一战推动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 10.洋务运动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开始,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可借此实现军事扩张 B. 反侵略过程中感受到军事的落后 C.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当时西学的内容只有军事技术 11.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民族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侵略会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 12.以下是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中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货币单位:亿元(1936年币值))
A.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B.海外华侨归国投资创业 C.通商口岸的开放吸引外资 D.国民政府政策的推动 13.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D.罗斯福要加强政府干预 14.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规定说明 A.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 C.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15.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斯大林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第二个“黄金时代”。下列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阶段的是 A. 日本政府对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 B.英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美国将汽车工业完全收归国有 D.发达国家出现资本社会化 17.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这三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消亡的时间分别是 A. 1840 1949 1956 B.1912 1949 1978 C. 1912 1952 1956 D.1840 1956 1978 18.与苏联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 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19.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汁对联依稀可见:“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 20世纪50年代末 C. 20世纪70年代末 D. 20世纪90年代初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开发浦东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标志 D.中国实现了所有城市的开放 21.“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种状况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 二战中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 美国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实现了商品输出 C. 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D.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22.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各国关税彻底的取消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3.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由合作到分裂倾向日益明显,其最主要原因是 A.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B.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实力最强的区域 C.欧洲国家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D.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4.20世纪是全球化的重要阶段,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表现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C.跨国公司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25.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正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对这一现象最确切的理解是 A. 只有美国会导致经济危机 B.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C. 市场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 D.金融行业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英(东西方)贸易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10分)
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7——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是根据某产品上一年度的期末库存以及对下一年度国内市场需求和单产的预测,估计出下一年度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总数,然后分别下达到各地区,并根据各个农场历史上的播种面积比例落实到每个农场。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超过限额的农场则会受到相应处罚。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至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农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邓小平于1980年5月31日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件”)。这份《通知》终于公开接受用包产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通知》下发之后,到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的1%上升到15%,联产承包最终成定局。1979年,凤阳卖给政府大约4450万公斤粮食,相当于过去26年凤阳卖给国家的粮食的总和。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凤阳48万公社社员生产的粮食还不能养活自己。 ——武文胜《中国民生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与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80年代初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9分)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测试 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 1-5 ABAAD 6-10 BBDBB 11-15 DDDBC 16-20 DCABA 21-25 BDCDB 二、材料题 26.(1)概况:16——18世纪: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欧洲处于贸易逆差。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水平领先欧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经济水平低于亚洲。 概况: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中西贸易中,西方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15分) (2)特点:出口以农产品、手工制成品为主(原料出口以农产品为主,矿产品、机器开采很少。制成品中以手工制品为主,机制品很少);以原料出口为主,半制品、制成品很少;出口货物比例不协调;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影响: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10分) 27. (1)原因:粮食收购短缺(粮食危机);确保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适应工业化需要等。(6分) (2)相同点: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采用行政手段。(2分) 不同点:苏联: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具有强制性;剥夺富农,扩大打击面;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工农政权的巩固(4分) 美国:以立法的形式规范生产和销售;以农民自愿为主;赏罚分明;利用市场调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克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稳定社会秩序。(4分) (3)由地方农民自发行动到中央领导认可、支持(自下而上);政府制定政策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评:吸取了美国和苏联的经验教训,适合中国国情,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9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