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50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12/1 13:04:2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2015-2016学年度南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计50分)

1.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世纪及17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3.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4.酒在中国家喻户晓,按颜色命名可分为红酒、白酒等;按酿造时间命名可分为老酒、春酒、年酒、时酒、新酒、雪酒、伏酒、腊酒、清明酒等;按原料命名的可分为高梁酒、麦酒、雄黄酒和番薯酒等。这反映出

A.酿酒业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

B.酿酒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源远流长

C.中国历史上有灿烂辉煌的酒文化

D.中国酿酒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水平

5.《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材料主要反映(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毫无人身自由

C.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6.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说:“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要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英国征服印度是好的

7.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8.“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B.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缺少经济上的自由竞争

C.自由放任政策是工业革命的要求

D.工业化就是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9.图中曲线代表四个国家: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其中代表英国的是( )



A.② B. ① C. ④ D.③

10.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 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 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 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D. 呈现出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11.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 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 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13.墨家思想在先秦曾经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然先秦以降,墨学几成绝学,鲜有学者问津。20世纪初,墨学再热。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人争言墨”“家传户诵,几如往日之读经”。20世纪初墨学再热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通过振兴墨学挽救民族危机

B.墨学民主与科学等主张迎舍时代需要

C.西学已渐入末路知识分子反求于中学

D.知识分子借墨学的实用主义批判儒学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15.赵轶峰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①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

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③君臣平等有“新见”

④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17.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 正确的是( )

A.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18.下图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被国人嗤之以鼻的中学教师“范跑跑”的漫画。甲同学说:“求生本能使然,没有必要指责人家”;乙同学说:“丧失了一个教师应有的高尚品质,应受到国人谴责”。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类似( )



A.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9.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是为了实现信仰自由

B.文艺复兴的实质是重构西欧文艺的辉煌

C.天主教会保存的文献在两个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D.世俗势力都对两个运动中的“反叛者”进行了保护

20.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21.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可以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句话揭示了卢梭追求的平等社会目标之一是( )

A、法律上的平等

B、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C、政治上的平等

D、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22.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曾描述“这几年……,好比是尼罗河的大泛滥,跟着来的是大群的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们在那狂猛的文学大活动的洪水中已经练得一副好身手,他们的出现使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顿然有声有色!”材料中的“这几年”

A. 维新思潮广泛传播

B. 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

C. 马克思主义逐渐受到国人关注

D. 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3.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时局发生变化 B.变法遭遇挫折

C.朝廷极力阻碍 D.皇帝软弱无能

2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25.《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铁路也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材料三 1970年,中国和赞比亚、坦桑尼亚合作建设了坦赞铁路,该铁路全长1860.5公里,全线建桥梁320座,隧道22座,耗时6年全线通车,成为东非和中南非洲的运输大动脉。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运发各种材料设备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万人次,有66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4年12月1日,中国铁建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宣告全线铺通。该项目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将达20万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长期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6分)

(2)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在非洲承建的铁路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这些铁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4分)

28.(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时隔一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国人要求立即废除科举的呼声大为高涨。……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从短期来看,废除科举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正如萧功秦先生在其著作《危机中的变革》中指出的,“废除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和新时代价值之间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这种制度资源的丧失,同时也为清廷的覆灭起到了釜底抽薪的反作用。

——摘自金满楼《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何以波澜不惊》

材料二 废科举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传统中国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是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旧制或候缺或丁忧或告老,读书人多半要还乡。新制则“学生”与城市的关联越来越密切,而与乡村日益疏远;大学(早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废科举)二十多年后,黄炎培总结说,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好处,即在使“贵族教育移到平民教育身上”;科举既废,教育本应更加平民化,然兴学校的结果,“转不免带多少贵族教育的意味”,为“科举时代所料想不到”。主要即体现在“学校的设置既偏于都市,学费的征取更足使中等以下社会人家无力送他的子女就学”。

——摘自罗志田《科举制度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6分)

(2)材料一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二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后有没有实现教育平民化?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导致在16世纪及17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的事件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故选A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文明的链接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主要分析的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故选C项。A B D三项均未从必要性角度考虑。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3.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四大商业名镇在明清时期处于经济的繁荣时期,A符合史实;题干中四大市镇分别以瓷器、冶炼、水陆转运点以及商埠等而成为商业大战,反映了市镇贸易的专业化,B符合史实;四大商业市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而时空并不是其主要原因,D符合史实,C不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

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按颜色命名可分”“按酿造时间命名可分”“按原料命名的可分”中可以看出酒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酿酒业

5.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说,农民不再像奴隶一样被人役使,而成为具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成了为官府服役的人,当不能承受官府的负担时,就会低价卖出土地或者逃走,这体现了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可知英国的侵略会给印度带去一定的好处,反映出殖民扩张的双重性,故B项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7.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洋行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是帮助清政府剿杀太平军,而非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排除A;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发生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排除C;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是为了利用西方科技应对内忧外患,因此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形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故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图表的能力。图表中最关键的就是时间段限——“1750-1900年”。这就说明这时候处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在早期中国封建经济在世界上占最重要的部分,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英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0.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影响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落后国家、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据此排除C,1933年的美国不属于落后国家;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都属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题作用和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有悖于材料所述的核心思想。再分析A项,20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家落后,近代化的历程刚刚起步,清政府企图通过这些措施发展经济,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挽救晚清王朝,符合题干的中心含义,是最佳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鼓励商业的政策(课标外)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都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①②正确; ③说法错误,在产生阶段中国的旧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允许民族工业发展,可以排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初的思想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等思想。而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讲究实际功利,这些为后来知识分子借助墨学的实用主义评判儒学提供理论依据,所以答案选D。挽救民族危机的手段之一是掀起学习墨学思想,A说法有误;墨学代表的是中下层百姓的利益,不可能提出民主思想,排除B;西学不可能渐入末路,只能说单单靠学习西学并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要挽救中国危亡,还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所以C说法有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并没有正确表述出尊儒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所以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尊儒的作用。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家黄宗羲相关内容——对其思想主张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本身不符合史实,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只是表达了对民主的朦胧渴望;③项,题干材料无从涉及,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①④两项的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对民主的朦胧渴望

16.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江西省九江县永修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省际大联考 历史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11月半月考试 历史
·江苏省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16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6届高三11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