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2016年1月襄阳市高三调研统一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24. 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A.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25. 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白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B. 理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视C.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D.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26.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27.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28. 西方传教士卫三畏认为:“1865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其被破坏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恢复的速度——居民不仅恢复了旧业,而且重建了住所,整顿了贸易——甚至使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材料认为民众社会生活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B.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 C.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D.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29.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30. 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31. 1959年5 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说把生产 数字定得少一点 (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并得到毛泽东的同意。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大跃进”运动的错误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C. 左倾思想已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 D.中共中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 32. 伏尔泰在针对各种形式的镇压、狂热、偏执的“丑行”时说:“因为意见不同而迫害他人的人与怪物无异。”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强调 A.法律的权威 B.宗教信仰自由 C.人人平等 D.人的思想自由 33. 下为英国不同时期人口数据表,则推动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是: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600年 411 33.5 8.25 1700年 506 85 17.0 1800年 577 121.5 21.0 A.商业革命推动B.农业生产方式变化 C.工业革命兴起D.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34. 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 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3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欧洲已经迈出了实现他理想的关键一步,这一步是 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B.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 C.1993年欧盟的成立 D.1999年欧元的问世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2分) 材料二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986055人 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 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 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现在再把汉唐两代的经济财政政策两两相比,又见有恰恰相反之势。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其下层贫穷,政府却并未注意到。总说汉代田租是很轻的,但农民并未得到好处,穷人还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卖为奴。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在开始,商业尽自由,不收税。而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生活。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这一情形,似乎唐代人更要高明些。他可以许你过富,却不让你过穷。这更有些近似现代英美的自由经济。汉代人似乎不大高明,他只注意不让你过富,而没有法子防止一般劳苦下层民众之陷入于过穷。不过这也仅是说汉唐两代关于经济政策之理想有不同,而亦仅限于初唐。待后租庸调制崩溃,改成两税制,茶盐各项也都一一收税,便和汉代差不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6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巩固和完善其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 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 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 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建设的认识。(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材料二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8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年),贵州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879年,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张之洞上《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1881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他整顿吏治,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筹办冶炼局。1889年冬,张之洞调任湖北。筹建汉阳铁厂,后来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896年,任湖广总督,编练湖北新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之一。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王朝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孙中山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1)张之洞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8分) 2016年1月襄阳市高三调研统一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D A A A D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第45、46、47、48题任选一题15分,共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紧扣题意,条理清楚。 40.(25分)参考答案: (1)《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4分) 方式: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2分) 原因: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6分,任意三点6分)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8分) (3)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与民间办学相结合。(5分) ? 41. (12分)参考答案: 观点:所谓的“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 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 ? 45. (15分)参考答案: (1)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2分)不足: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下层民众依然贫穷,中间地主阶层得利;盐铁官营其实是与民争利,后期盐铁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4分) (2)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关注社会下层民众,尤其侧重为民制产,防止民众过于贫穷;由国家计划分配,保障上层富民自由发展。(5分)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实现国家富强。(4分) ? 46. (15分)参考答案: (1)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启蒙思想;政治运行机制规范化、法制化。(6分) ?(2)表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6分) 认识:民主制度建设使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能保障人民充分行使权利;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分) ? 47.(15分)参考答案: (1)材料一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政策,企图祸水西引。材料二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特殊背景下签订的,暂时有利于苏联,长远来看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和世界和平。(6分) 方法:全面、辩证、客观、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2分) (2)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的备战赢得了时间;但丧失警惕,致使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侵略野心;推迟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7分) ? 48. (15分)参考答案: (1)在国力衰弱,民生困苦,民族危机严重之下,他关注民族危亡,维护国家利益;有治理地方的丰富经验;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7分) (2)张之洞兴办近代工业为武昌起义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创办新式教育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编练新军为武昌起义积蓄了武装力量,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灭亡。(8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