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考试范围:必修一第四单元 必修二第一单元 适用班级:高一学年)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 A.濒临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 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有高山分布 D.地势低平 2.影响图12中居民点的建设的主要自然优势条件可能是( ) ①土壤贫瘠 ②交通便利 ③水源充足 ④地形平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山区的公路多沿河谷地带修建,主要因为河谷地带 ( ) A.地势较和缓 B.热量条件好?? C.水源较充足 ?D.植被条件好??? 4.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型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减缓道路坡度 B.减少植被破坏 C.降低工程造价 D.避开滑坡地带 5.人口合理容量( ) A.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B.与环境承载力无关 C.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D.等同于环境承载力 6.下列有关山区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的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B.山区修建交通线路,选址宜远离河谷地带 C.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区修建公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 D.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7.2009年甘肃酒泉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这顺应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方向是( ) A.由木柴为主转向煤炭为主 B.由煤炭为主转向石油和天然气占优势 C.由石油和天然气占优势转向新一轮煤炭开发 D.由化石能源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 读“某地的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图1),回答89题。 8.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9.四个区域中,有城市分布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示意图(图2),回答10~11题。 10.世界能源进入“煤炭时代”大致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末 11.现阶段世界消费比例上升最快的能源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核能 D.太阳能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13.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图4),回答14~15题。 1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婚姻家庭 B.国家政策 C.经济收入 D.资源开发 15.上世纪,美国出现了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的现象,起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婚姻家庭 C.战争 D.国家政策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据此回答16~18题。 16.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 ②冻土融化 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全球普遍变得干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17.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18.人类的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北京,北京的社会问题已越来越显现出来。据此回答下题。 19.人口专家估计,到2020年北京市的宜居人口大约是1 800万。作出该预测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 A.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 B.可提供水资源的总量 C.城市就业岗位需求量 D.人均生态空间的大小 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C.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趋势与甲国相似 D.目前老年人口的比率乙国高于甲国 21.关于当前两国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减少 B.乙国人口增长过快,原因是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C.乙国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缓 D.甲国人口出现负增长,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22.读右面“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关系示意图”,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数量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 D.当人口数量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读右图,回答23~24题。 23.影响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军事因素 24.天气系统(台风)甲过境台湾时,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是() ①地震 ②洪涝 ③干旱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5.下列各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 ) A.印度、孟加拉国 B.德国、英国 C.美国、澳大利亚 D.日本、埃及 在右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到B城的公路。回答26-27题。 26.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7.图中显示,影响公路线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植被因素 图10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以1901年~200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为参照的变化值)。读图,回答28~29题。 28.图示表明 ①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②1980年以后全球平均气温持续高于多年平均气温; ③最近20年全球各地的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气温;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9.改革开放后,大批四川、安徽、湖南人流向广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 经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30.下列中国文化,其变化对人口迁移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A.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B.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C.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D.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每空2分共22分) (1)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 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 。 (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 ,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 ,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填英文字母代号) (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①气候: ;②地形: ;③水系: 。 防治措施:(答对3点得6分)
32.根据表1数据和图 “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表1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 北京市 -0.015 5.292 河南省 0.564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 引起的(3分)。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由于 引起的(3分)。 (3)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 (3分)。 (4)说明人口迁移对北京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答对3点得9分)。 有利: 不利: 哈32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 地理试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综合题(共40分) 31、 (1) . , , (2)原因:①气候: ; ②地形: ;③水系: 防治措施: 。 32. (1) (2)__________________。 (3) 。 (4)有利: 不利: 哈32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 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 综合题(共40分) 31(22分,每空2分) (1) A 、 C . DE , CF , AB (2)原因:①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 ②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③水系: 支流众多,汇集在一起,易造成洪水;河道弯曲,泄水不畅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