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邹城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2.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A.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B.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C.乡镇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D.以上都不是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3-4 题。 3.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5-6题。 5.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 ④ B.② ③ C.① ② D.③ ④ 6.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图3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图4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9-10题。
图4 9.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10.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改善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5)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图6),回答11-12题。 11.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 ) A.城市化加速发展 B.城市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1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 ( ) A.③时段 B.④时段 C.⑤时段 D.⑥时段 读右图,回答13-16题。 13.①国最不可能在以下哪洲( ) A.欧洲 B.北美洲 C.非洲 D.大洋洲 14.下列四国中与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似的是(??) A.德国 B.瑞典 C.印度 D.美国 15.图中①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 B.传统型 C.现代型 D.过渡型 16.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开发劳务市场、劳务输出 B.实行计划生育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D.加大教育投入 读“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① 18.当城市化进入阶段时② ( ) A.城市化的水平高,速度慢 B.城市化的水平低,速度快 C.城市的中心“空洞化”严重 D.城市环境质量最好的阶段 图10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20.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附近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人口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④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⑤市中心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图11为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2.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外来人口迁入 C.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D.逆城市化发展 读某城市交通道路分布图12,回答23-24题 2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①处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但若①处出现的不是商业区,反而是古文物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租高低的影响 B.历史因素的影响 C.政治因素的影响 D.居民收入高低的影响 24.该市中心区的某工业企业要搬迁,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合迁往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回答25 -27题。 25.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26.对香港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 ①地租水平 ②收入差异 ③地域文化 ④宗教信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香港地狭人稠,目前香港工业主要发展方向是: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读右下图,完成28-30题。 28.此图反映的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 ) A.与交通要道交叉点的距离 B.与市中心的距离 C.土地面积的大小 D.建筑物和设施条件 29.图中丙区域为工业部门所租用,这是因为( ) A.这个区域的土地,其它两部门不愿付租金 B.工业部门付给丙地的租金比甲、乙两地要高 C.丙区域的交通比甲、乙两地要方便 D.工业部门付给丙地域的租金比其它两部门高 30.下面是不同的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中心的交通拥挤发表的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在市中心建环行道、建大型停车场,拉动内需,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公共汽车压力;②禁止货车白天驶入市中心区和实行单双日行驶制;③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④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居民的流动人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共3题,40分) 31.下图为我国某地2009年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该地区2000年后,城区周边部分稻田改种蔬菜,主要原因是 。(2分) (2)A、B两处更容易形成商业中心的是 ,简要说明主要原因是 。(4分) (3)该城市拟新建一印染厂,C、D两地中哪处更合理 ,简要说明理由 。(4分) 32.根据材料和“亚洲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水稻喜水、热,在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水稻单产很高。 (1)图中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2分) (2) 分析该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8分) 33.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此图是 (国家)局部图,图中阴影所示为 草原,以牧 为主。(3分) (2)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除了该种农业地域类型以外还有哪种 。(2分) 34. 读图21和图22、图23及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在泉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未来的泉州湾畔将崛起呈扇贝形的城市群,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格局(如图23),总面积约2980平方千米。 (1)据图21,说出泉州市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流动方向的变化特点。(4分) (2)据图22,说明近十年来泉州市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简述人口迁移对泉州市社会经济的影响。(7分) (3)据上述图文材料,简述泉州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5 DCCDA 6-10 CBBDC 11-15 CACCC 16-20 CCBCB 21-25 BABDD 26-30 ABBAB 31.(1) 市场 (2分) (2)B (2分) 位于城市中心,河运等交通运输便利(2分) (3)C (2分) 印染厂对水有污染,C地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对水污染小(2分) 32.(1)季风水田农业(2分) (2)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河水、降水)。(8分) 33.(1)阿根廷 潘帕斯 牛 (3分) (2)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2分) 34.(1)改革开放前:人口以迁出为主(流向龙岩市、三明市和港澳海外) 改革开放后:人口以迁入为主(由外省和内地流入为主)(各2分) (2)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2分) 有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4分) 不利:可能给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2分)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市等级的提升。(3分)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