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三政治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认识国情
文件大小 357KB
所属分类 高三政治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5:4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歙中政治教研组 洪

2002年10月

问 题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对于我们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第三节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知 识 点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2、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 重大意义

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要 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2、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重大意义

思考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为什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会失败?

(3)为什么王明的决策会导致红军第五次 反“围剿”的失败?

(4)为什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能够领导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结论1:如果中国革命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就会走向  失败;而立足于中国国情,革命就能取得最后的  胜利。

思考问题

上面两则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2: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如果   脱离了中国实际,不从中国国情出发,   也不能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经 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2、我国高科技成果举世瞩目,11%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

3、我国已跻身世界六大贸易国

4、我国水稻研究居世界前列,稻谷年均总产 世界第一

5、中国发展实现十大跨越

6、中国年均GDP增长居世界之首

7、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

  ……

思 考 问 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3: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取得成功。

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  训给了我什么样的启示?

(1)如果中国革命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就会走向失败; 而立足于中国国情,革命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如果脱离了中国 实际,不从中国国情出发,也不能取得成功。

(3)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的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就能取得成功。

  因此,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出发。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其重大意义在于

(1)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 要问题;

(2)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坚 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要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要做到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就必 须学习历史,接触社会生活,参加社 会实践;

(2)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把想问题、 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 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我们就会有正确的思想和切实的行动,就能够为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就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走进新时代!

作 业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青少年学生为什么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相关资源: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质量互变关系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联合国
·财政的巨大作用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