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镁和铝
教材分析
在本节教材之前,在章引言中通过图、表介绍了一些金属通性的知识,如形态、密度、硬度、熔点、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教材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阐述镁和铝的性质,第一部分是镁和铝的单质,重点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结合性质介绍用途。教材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引入,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说明镁和铝都是比较活泼的金属,镁比铝更活泼。同时总结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反应,与酸反应,金属之间的置换等,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强调铝的还原性;结合铝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得出铝元素具有两性的结论:可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并指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是铝的重要化合物,分别介绍了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一种重要的盐——硫酸铝钾。其中氢氧化铝的两性是重点,教材注意运用前一章所学的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讨论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硫酸钾铝的水解。
第三部分是合金的知识 ,结合初中所学的铁合金,简单了解几种常见合金的组成、性质和用途。这部分内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不高,属于A层次的内容。
在选学部分介绍了“硬水及其软化”,并增加了“24K和18K”的阅读资料,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这些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
本节内容涉及到元素周期律理论和电离平衡理论。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高中化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在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又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教法建议
一、复习学生曾学过的金属性质、金属活动顺序、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讨论。① 数一数在人类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中,金属有多少种? ② 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③ 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④ 在化学反应中其核外电子容易发生什么变化,表现出什么性质?
展示由学生课前收集的金属实物和标本,组织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表,对比不同金属的密度、熔点、硬度等。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通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对优等生建议补充有些金属如铁、铜具有变价的原因,它们除了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还容易失去次外层的部分电子。
二、观察元素周期表结合课本中的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周期律的知识讨论—推断镁和铝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以及在工农业生产上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书籍、网络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利用课上5—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分析和筛选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镁和铝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
① 镁、铝与水反应
② 镁、铝与非金属反应
③ 镁、铝与酸反应
④ 镁、铝与碱反应
⑤ 镁、铝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并写出化学方程式。运用实验—对比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记忆。
由镁和铝的对比实验,学生归纳出金属性强弱决定于该金属失去价电子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对优等生建议采用探究式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对比实验 ④,并补充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实质。
反应过程为:
总反应式:
因为Al与水很难反应,且生成的Al(OH)3附在Al的表面,阻止了Al继续反应,但强碱NaOH能溶解Al(OH)3,故可促使Al与强碱溶液反应,而弱碱如氨水,不溶解Al(OH)3,故Al在弱碱溶液中不反应。
铝热反应的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且其原理可以应用在生产上,所以要做好演示实验。
四、在高一化学中曾介绍过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因此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化学方程式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发展能力,建议采用探究式教学,将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作为探索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实验现象,并针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① 氢氧化铝能否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② 制备氢氧化铝时,选择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哪种试剂更好?
由实验得出结论: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它既能与酸起反应又能与强碱起反应。
启发学生运用前一章所学的电离平衡的知识,根据氢氧化铝的两种电离形式分析、讨论氢氧化铝的两性的原因。
对于优等生建议增加氯化铝溶液与适量或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互滴实验,讨论氯化铝、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加深和巩固对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与认识。
六、介绍明矾的化学式并展示明矾晶体,学生自己写出其电离方程式及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实验验证明矾的水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七、合金部分学生自己阅读学习。
八、硬水及其软化为选学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却是一些很重要和很有用的知识,因此建议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中明矾的净化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水的净化和硬水的软化都是提高水质的重要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