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建议
关于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教材分析
对于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应以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一方面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可以凭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目的,教材通过两幅图片“梯田”和“灌溉”说明了对坡地和水分条件的改造和利用实例。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改造中应注意当地的经济条件,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造价过高的改造,不符合“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原则
关于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教法建议
根据前面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前面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发展农业是否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属于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这些不利因素能否被改变?如何改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梯田”和“灌溉”两幅图片,说明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手段将这些不利条件改变的?是否所有不利的自然因素都可以通过人为的手段加以改变?教师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实例,例如我国北方农用蔬菜大棚的利用,使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这是改变的哪种自然条件?运用前面所学的日、地、气三者的辐射关系可以解释这一技术的利用原理。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对一些自然条件施加影响,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人类所用。但这种改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是所有的自然条件都可以被改变,从而发展农业生产,改变的前提条件是,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并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与“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照片说明不同区位对于农业发展的选择是不相同的,是哪些因素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通过示意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加以说明,通过这幅示意图不仅可以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什么,同时可以了解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并从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示意图中所列举的每种因素,应该能够详细的分析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何处?
气候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热、水三个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生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对于光照时数有所不同,不同区位选择的生物种类有所不同。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生物,热量的高低对农作物产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生物生长发育对于水分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水分条件不同的地区,生物种类有所不同。
地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类型和地形起伏两个方面。从地形类型看,不同类型地形,农业类型不同,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主要以畜牧业和林业为主。从地形起伏看,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起伏较大的山地,还应考虑其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土壤因素的影响可以从土壤类型、土壤特性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分析。土壤类型不同决定作物的种类。土壤肥力的差异决定作物的产量。土壤的特性可以包括土壤是酸性还是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考虑,特性主要影响作物的类型,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市场因素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也决定作物的种类。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例如园艺业、乳畜业等,其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而自给农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较低。
政策的影响在各国或地区都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政府都会从国家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多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政策,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产生影响的,无论是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的影响,因此教材将科技因素结合在其他影响因素中加以阐述,这一点不容忽视。
对于区位因素,应通过示意图区分出气候、地形、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等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另外分析区位选择,考虑区位因素时,也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于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教学建议
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两幅图片,分析农业生产活动的选择与当地的哪些因素有关?人们在选择农业活动时考虑哪些因素?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示意图,使学生对于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较系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逐项分析每个因素对农业活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区分这些影响因素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属于社会经济因素?除示意图中所列的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可以从投入和产出方面分析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当地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农业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个地区,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投入和产出的知识,自主选择农业生产方式,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教学建议
关于区位概念的教材分析
本课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在后面的人文地理学习中,还会遇到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学习中理解区位的概念很重要,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原有的中学地理课本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处在于两者都强调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如工厂与原料地、市场的空间关系,农业土地利用形式与影响其发展的众多因素的关系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区位强调客观存在,着眼于微观,而布局强调主观安排,着眼于宏观。但在影响因素上,二者是一致的。区位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如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具体位置在三江平原地区;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如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与其所在地区的哪些地理要素相关。
关于区位概念的教学建议
采用实例归纳,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的方法,学习“区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家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哪些?为什么选择这些农业活动?其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两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差别?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两地的自然环境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区位”的概念,以及概念中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的教材分析
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便人类可以对自然因素施加影响,其影响也在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而社会经济因素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进行区位选择时,更多的应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教材以市场和交通运输两个因素为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是变化最快的因素之一,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会对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工业发展和城市形成说明,在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周围,农业应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这是市场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教材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北方地区苹果生产为例,说明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产品的品种以及经营规模的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此科学的市场预测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教材列举了一系列实例,并配以“荷兰鲜花”的图片,加以说明。
关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列举某个大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在大城市周围农业发展的特点以什么为主,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由此使学生明确,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再列举出一些实例,如对市场需求的科学预测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引起供过于求的现象等。引导学生分析市场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对于交通运输的改善,可以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了解,例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市场奶制品的产地,我国北方农贸市场的新鲜蔬菜来源于何处?也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荷兰鲜花”图片说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分析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以及我国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等为什么能够集中在少数地区,产——供——消三地之间连接的纽带是什么?三地之间的距离有逐渐加长的趋势,说明什么?由此说明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