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关于学生学法的四点建议
1 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的内容。
2 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 练习法:结合课后的练习题,适当加以补充,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字、词、句的知识。
4 扩展迁移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关于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很容易的理清文章思路,当堂完成背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以下问题,学生要尽量用原文的话回答。
1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明确: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问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3又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
5反复思考、分析后,可知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差,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初下,君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本文的写作特点
1剪裁巧妙,详略得当
从题目上看,课文应分为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前两段应为讽谏,后两段为纳谏。很明显,全文邹忌设喻,讽谏写得详,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邹忌进谏,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进谏的结果,齐国出现的可喜变化,也暗示着齐国以前确实有许多积弊,这样注重结果的描述,就更能突出了纳谏的好处,进而更能突出主题思想。
2通过对话来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的。例如第1段里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邹忌的问题都是“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三个人物回答的结果是一致的,都认为邹忌是最美的但在语气上却略有不同。这略微不同的语言却反映了人物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妻的回答是热情赞颂,是肯定无疑的,“君美甚”,反映了妻对丈夫的由衷的喜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对主人是敬畏的,因此不得不顺便说了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从语气上比妻子弱多了。客因有求于邹忌,回答明显带有逢迎吹捧之意。因此张口便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但从语气上看,用陈述句式,语气就更弱了。在这里,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虽然仅是人物间的对话,但彼此间说话时的神态和心理早已跃然纸上了。再例如,后来,当邹忌批出“王之蔽甚矣”。齐威王只一句话“善”。就这简单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此事的看和态度,又显示了他处事的果断和明智,接着颁布命令,封赏纳谏,一个贤明君主的形象生动传神的表现出来了。
3文笔简练、生动、富于变化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富于变化。文章一开始,作者先从邹忌和外貌下笔写起,“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作者抓住人物的形体、容貌和风度进行刻画,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仪表堂堂,风度洒脱的美男子形象。而写徐公,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直接描绘,只是介绍说“齐国之美丽者也”。很显然,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言外之意,他比邹忌更美。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简单几个字的变化,人物间的关系,人物本身的心理就生动的表现出来了。齐威王纳谏这后的情况,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三个时期不同的变化清清楚楚。最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是交待纳谏后的效果,齐威王纳谏后国势强盛,用不着武力就战胜了敌国,使各国皆臣服于齐。言外之意,齐国内部也一定兴旺了。文章最后,作者用判断句收尾:“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没有过多的议论,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已不言而喻了。因此,文章整体语言简洁,辞约意丰。
本文的文言知识总结
3.疑难字词
①窥镜:“窥”原指从小孔、缝隙处偷看,引申为观察。“窥镜”,这里有对镜仔细端详之意。
②谤讥: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此处当议论讲,有别于现代汉语贬义用法。
③市朝:市场和朝廷,重点是“市”,偏义复词,泛指公共场所。
本文思路简析
第一段写邹忌从自己与徐公比美中发现道理。先写邹忌的外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高大,仪表堂堂。所以才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话题。他的妻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但城北徐公是齐国之美丽的人。邹忌并不认为自己比徐公美。所以才又问他的妾这个问题。妾也说:“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还是不相信,第二天,拿这个话题又问客人,客人也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第二天,徐公亲自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确实不如徐公美。为什么自己不如徐公美,妻、妾、客都说自己美呢?思考后的结果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二段邹忌进谏。先讲自己比美这件事的体会“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以都不说实话。用类比的方式推出“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说明齐王最有权,所以受蒙蔽最严重。
第三段是齐王采纳邹忌的进谏,在国内采取的政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即广开言路。最后写的是采取广开言路后的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