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四单元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 柴红森)




教学设计示例(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二、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三、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