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琵琶行(并序)
关于诵读的教学建议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叙事诗之一,诗歌用韵讲究,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以读带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尤其是对诗中有关琵琶曲的描写,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其精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人的情绪投入,要用个人充沛的情感来感染、带动学生。
关于诗歌的艺术特色
(1)描摹声音是有高超的表现力,这是人所共睹的。诗人在对琵琶曲的描摹中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有以声摹声,以形摹声,以事摹声的正面描写,也有以人、以景衬写的侧面烘托。诗人描摹的琵琶曲动人心肺。
(2)全篇结构曲事相合。《琵琶行》全篇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围绕着它,叙写了琵琶女在秋夜的悲凉心境,琵琶女的身世以及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听曲感事,曲事相合是本诗的特点。这一点体现出了诗歌的结构缜密。
诗歌的整体感知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诗歌叙述了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迁谪悲凉的心境。诗歌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又间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曲事相合,情感丰富饱满,令人回味不止。
本诗思路清晰,由秋夜送客闻琵琶声,江心对月赏琵琶曲、寂然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发感慨等几部分组成。
“秋夜送客闻琵琶声”这一段,诗人意在交待事情发生的缘由,渲染环境气氛,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具体而言即是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声,而此时恰在“茫茫江浸月”的沉寂冰凉中飘来了渺渺的琵琶声,合情合景的演奏,扣人心弦。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就是重点部分是“江心对月赏琵琶曲”,诗人从琵琶女调声校音开始写起,“转轴拨弦三两声”,还未正式弹奏入曲入调,但是弦轴间已“有情”。随之而来的正式弹奏则是“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诉“平生不得志”,说“凡中无限事”。琵琶女的情感完全溶在琵琶高低起伏的声音中。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精细地描述了琵琶女技艺的精湛。诗人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
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诗歌的第三部分是“寂然听诉身世苦”。这里明显分成两部分,一是琵琶女年轻时的欢乐奢华,另一则是其晚年的孤寂悲凉。年轻的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她是强中之强、美中之美,正是色艺双全,自然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但如今“暮去朝来颜色故”,才气虽仍在,可已是年老色衰,心浮气躁的五陵年少怎会登门,无奈嫁作商人妇。然而商人重利轻情,自己独守空房,只能是张弦代语,但弦弦间的倾诉,更加重了自己心中的悲凉。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世人的价值取向,才艺超人的琵琶女是被他人挤到了社会的边缘。
琵琶女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诗人,触动的关键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同病相怜发感慨”的第四部分自然出现。但诗人在这里没有叙说自己沦落天涯的原委,而是以描摹自己如今的生活情景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悲凉心境。他的才华横溢、梗直不阿为人不容,为世排挤,虽说是含蓄表达,但诗人与琵琶女的心境是相同的,恰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人善解的琵琶女重整衣衫,再奏一曲,弦弦表意,声声诉情,情从心底出,意在无语处,如此诗人何堪,恰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令人心碎的诗,更是让中国知识分子难以释怀的一首诗。诗歌在娓娓的琵琶声中传达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命运的抗争,抨击的是世俗的观念与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