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项链
《项链》的对比艺术
一、玛蒂尔德的穷同别人的富对比
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细心的同学一定会注意到其中的“也”字,一人一事称不上“也”,只有相比之下才可能有“也”,虽然比较的对象没有出现,但我们分明感觉到了,玛蒂尔德也象别的美丽动人的姑娘一样有一副较好的外貌,所不同的是别人生在阔人家里,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她却生在一个小职员家中,从小过着拮据的日子。这一对比巧妙得不露痕迹,不仅非常自然地介绍了玛蒂尔德的身份,而且为她悲剧的展开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现实的贫穷同虚幻的奢华对比
由于她没有陪嫁,只得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这又给她带来一系列的贫困。她没有珠宝,没有漂亮的服装,只能住在寒伧暗淡的居室中,穿着粗陋的衣服,用着破旧的家具,甚至吃饭用的桌布也是几天没有洗过的。但是贫穷的现实并没有淹没她对奢华的幻想,她心里总梦想着那些高雅的装饰、精美的食品、驯服的仆人。如果说这些还只是物质追求的话,那么时刻不忘被人羡慕甚至被人追求,这是她精神上的需求。可悲的是,她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实现她的梦想,这就形成了现实和幻想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层对比立体地解剖了玛蒂尔德的精神世界,活画出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灵魂,从而揭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内在因素。
三、玛蒂尔德同路瓦栽在情绪上的对比
一个小小的书记员能得到教育部长的邀请参加舞会,这对于路瓦栽来说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他的喜悦和激动是情不自禁,溢于言表的,以至于一进门就喊了起来;而玛蒂尔德却把请柬丢在桌上,她“恼怒”“不耐烦”,甚至哭了起来。这层对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路瓦栽作为一个小职员那种受宠若惊的心理,也表现了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升级。她不是不愿参加舞会,而是不愿穿着普通的服装参加舞会,因为那样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当这一切都如愿以偿的时候,作者也没有忘记补上一笔:当玛蒂尔德旋转陶醉在舞厅里受到众多官员包括部长青睐的时候,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却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我们读到这里真不知该是为他们感到可怜还是可悲。
四、舞场上的得意同丢项链后的失意对比
在舞场上,“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所形成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而丢失项链以后,她惊慌失措,“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不过几个小时,前后判若两人,同是“什么都不想”,前面是陶醉中的得意忘形,后面却是失意中的六神无主了。如果说丢失项链是偶然的话,那么她的悲剧却是必然的,因为她的得意是沙滩上的宝塔,阳光下的冰凌,是虚幻中的海市蜃楼。
五、玛蒂尔德十年前后的对比
十年前,“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十年后,“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她已经纯乎是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不幸的是,十年艰苦的劳动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外貌,并没有摧毁她心中虚幻的美梦。“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多么可悲!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竟然如此顽固不化。由此可见,社会对主人公的毒害已经到了病入膏盲的程度,从而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量。
小说的情节构思艺术
这篇小说表现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匠心。小说的主意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她的虚荣心。为了突出这种不幸的悲剧性,莫泊桑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的艺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又打开了希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而碰到的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的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至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又猝然从顺境转入逆境,顺境成了逆境的有力陪衬,它升得越高,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的惩罚也就更加沉重。
莫泊桑还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中一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她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小说中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读来奇而可信,并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必然性,同时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是分不开的。小说的开端,作者就大段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好虚荣的性格,这段文字虽是静态的描写,却为后面描写人物、开展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还提到玛蒂尔德与她朋友佛来思节太太的关系,这一线索写来漫不经心,却成了后面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玛蒂尔德借项链、赔项链,发现假项链,都与此紧密相连,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作者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太太借项链、还项链时,后者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里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钱的首饰,最后点穿项链是赝品,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这就是《项链》中许多情节读来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重要原因。
不少读者所欣赏的是这篇作品的精密的结构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布局。而特别赞赏的是作品到最后一句才点出项链是假钻石的:“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故事就在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点上结束。不但玛蒂尔德的目瞪口呆、啼笑皆非的面目可想而知,就是读者也感到实在出乎意料之外,不禁要去猜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怎么办,是不是会向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项链的主人)索还一部分冤枉的赔款等等。
赏析这篇小说,重点之一即是欣赏它精巧的构思,注意从情节安排、线索贯穿、铺垫伏笔来看其构思的巧妙处。
小说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称得上是莫泊桑的精心杰作。
莫泊桑的小说很注意刻画人物性格,而且经常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不过很少由作者从旁来进行介绍和剖析,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和他的动机,因此他的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一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就是这样写的。作品以大量的篇幅,通过玛蒂尔德自己的言行,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她的种种内心活动。如写她看到舞会请帖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进而伤心落泪,把她那种既是急切地盼望出席舞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的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又如玛蒂尔德在朋友家借首饰时贪婪而焦急的心情,也写得细致入微。她戴上首饰,在镜子前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待到发现青缎盒子里那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她激动得心也跳,手也哆嗦,戴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了神。项链的珍贵使她不敢提出请求,吞吞吐吐地表示借意。通过这些心理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二
《项链》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着得人欢心,被人们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小资产阶级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必然性。
从人性角度诠释人物的建议
对文中人物玛蒂尔徳的解读,按照传统的理解总是从阶级论出发,认为尖锐的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过多的是否定。但随着文学评论日益走向客观与成熟,今天,我们进行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人物。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玛蒂尔徳这个人物时,注意到她是一个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品质的复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