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虎丘记
本文的整体感知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袁宏道任吴县(今江苏苏州)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遍游江南名胜,后又故地重游。所以,本文并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实录,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
袁宏道为文反对复古,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其旗帜。所谓“性灵”,就是能导致文章熠熠生辉的“情”和“韵”。作者认为,这种情韵应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也就是说,要写来自生活的纯真体验,任其“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写真性情,并不等于不重视文章的构思与语言提炼。本文不足七百字,却有主脑有宾陪,首尾圆合,读时应注意分析。
本文重难点分析
本文以作者的感受作为内脉,主要描述了虎丘中秋之夜有人云集的盛况和聚饮欢歌的场面。品读和鉴赏课文描写虎丘月夜景色和中秋聚饮欢歌场面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鉴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建议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各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写剑泉,以“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八字,状其深险峭拔。写“千顷云”,则以拟人手法,写其秀丽和“最可觞客”的特点。写文昌阁,则强调“晚树尤可观”。写平远堂旧址,则突出“空旷”“荒废”。四处景物,寥寥数字,就写得各具特色,清新淡雅。
关于介绍作者及其文学主张的建议
建议教师对“公安派”,对袁宏道及文学主张的核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做个简单介绍,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及课后的拓展性阅读创造条件。
作者在本文中寄寓的思想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袁宏道考中进土,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做了吴县(今苏州)知县。任职间,袁宏道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被时人誉为二百年来没有过的好官;在官场,袁宏道对朱明王朝日益腐朽的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给老师冯琦的信中说:“时不可为,豪杰无从着手,真不若在山之乐也。”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春,袁宏道经过多次陈请,终于辞去了吴县知县,开始漫游江南一带,探赏山水胜景,他简直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对人说:“丘壑日近,吏道日远,弟之心近狂矣!痴矣!”这一段经历,是袁宏道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页,短短几个月,他写下了数十页游记,《虎丘记》就是此时所作。
虎丘,又名海涌山。山高十余丈,周约二百余丈,在今江苏苏州西北阊门外约八里处。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曾有白虎蹲踞在他的坟上,故称虎丘。虎丘是苏州名胜之一,山岩绝秀。古人称之为江左丘壑之表。
《虎丘记》并没有在山水上多做文章,而重笔描写了中秋月夜游人云集虎丘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者如何描述虎丘的
文章启始,作者先介绍了虎丘的地理位置,离苏州城“可七八里”。这就自然引出了尽管“山无高岩邃壑”,但“萧鼓楼船”每天都有来的。人们或赏月色,或觅春光,或观雪景;一日之间,四季之时,纷纷游客像一幅幅织锦的图画。而四时景色,中秋为最佳。作者通过写人来写虎丘山水,笔墨简括,寥寥数语就写出了虎丘的魅力。段末似乎是顺乎一笔,勾画出了一个波澜,极自然地推出下文。
中秋月圆天高,吴县城内万人空巷,就连家境贫寒小门小户的百姓也梳妆打扮,举家到虎丘赏玩。人们铺开席子,举杯交错,虎丘上下,歌声融融。远远望去“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难怪袁宏道这样的大手笔也感喟此情此景无法摹状。作者仅仅抓住“倾城阖户”,就写出了虎丘游人之多;又抓住“靓妆丽服”,写出了游人情绪之高,继而抓住“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写出了游人游兴之浓。由三个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句式,既是写景,又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文章至此再掀波澜。“无得而状”胜过任何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又极得体地从写远景过渡到写近景。
对歌开始了,唱的人很多,分不出谁唱得好,谁唱得不好,谁又能否定这里没有滥竽充数的呢?分批对唱了,很快就显现出雅俗、美丑,听的人也陶然其中了。月上中天,月光如水,一切都静了下来,只有三四个人在你唱我和。那声声竹萧,声声寸管,有节有拍的歌唱勾人魂魄。夜深人静,树影婆娑,所有乐器都停了下来,四座屏声敛息地欣赏一个人的高歌。这一段作者写得极有层次,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从歌者芸芸,到曲高和寡;从动逐渐趋于静,从热烈逐渐趋于空灵,形成本文的第三个波澜。
作者写虎丘的自然景着墨实在不多,却写出了各样景致的特色:剑泉,水极深,岩极峭,据说是秦始皇的利剑劈削而成;千顷云和天池诸山错而致、郁郁葱葱,引人开怀畅饮。作者写文昌阁、平远堂更是颇似写意,疏笔淡墨而意境全出,表露出作者对韦应物、白居易的崇敬心情。韦应物、白居易先后作过苏州刺史,为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事。面对“堂废已久”的故址,作者感慨万端,从心底喊出了“山川兴废,信有时哉!”淋漓尽致地发泄了思古之悠情;入木三分地嘲讽了朱明王朝的腐败,真是一语双关。作者写山川竞秀,映衬着古物残存;写百姓欢歌笑语,反衬出自己忧国之情,从状景到抒情的变换,暗示出文章的主旨:不愿与没落的当朝统治者为伍。
作者回忆自己做吴县知县时,两年间曾六次登虎丘山。一次,与同人坐在生公石待月,歌咏的百姓听说是知县来了,竟纷纷逃去,这使袁宏道对朝廷与人民的尖锐矛盾有了清醒的认识,随即鄙弃起自己的官场生涯,顿起“去官”之念,他对月发音:弃乌纱、舍皂隶,以称“吴客”。主题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今天,作者终于解官为民,第七次登上虎丘,欣喜之情难于言表,举头问月:“可否还记得我的话?”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作者才写出了自己和百姓同乐于虎丘中秋之夜的盛况。
袁宏道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矛盾性格,他不满当前政治,却又不敢抗争,只好洁身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他放浪丘壑,却又关心百姓疾苦,欲走仕途道路,使社会有所改变。就在作《虎丘记》的第二年(公元1599),袁宏道又被征为顺天府教授,后历国子监助教,至礼部仪制司主事。京官作了两年,他又因病辞职了,再次出游名山大川。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7),袁宏道再度被起用为礼部主事,次年转为吏部,升任五品稽勋郎中。一年后,又因病辞职。官官民民,反反复复,袁宏道感受到了“作官,则有官之苦;作神仙,则有神仙之苦;作佛,则有佛之苦”。结果,他的一生就是时官、时民、时佛,在矛盾中度过了一生。
对虎丘中秋之夜的精彩描写
虎丘中秋之夜的盛况,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文章先说虎丘游人“无日无之”,“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更是“纷错如织”。然后以一个“尤”字,点出中秋是虎丘最热闹的日子,写苏州人“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云集虎丘。“从千人石上至山门”一路的情景,作者用比喻,淋漓尽致地写游客之多,喝酒过节之乐。“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热闹之极,美妙之极。热闹喧哗如“雷辊电霍”,写得绘声绘色。作者把虎丘中秋之美,渲染到极致。笔锋一转,写斗歌场面,使高潮再起。歌者由多到少,从“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到“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再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最后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歌声则由粗到精,从“呕者百千”到“一萧,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再到萧板不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写得层次井然,摇曳生姿。中秋月夜,虎丘的氛围由喧闹渐入静寂动听,作者的情感,也由欢畅而凄清;文章的风格,也由欢快明朗而幽深凄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