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生物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部分 动物[第六章 节肢动物]

第一节 蝗虫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蝗虫的发育。

  3、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蝗虫的口器和呼吸

  教学方法:讲述和实验观察相结合

  教学过程:2课时)

  1课时

  导入: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在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请同学看我这个标本盒中是什么动物?对了,是昆虫。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昆虫世界,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下面首先学习蝗虫。

  讲授新课:

  一、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蝗虫,俗称“蚂蚱”,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而且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下面请同学仔细观察解剖盘中蝗虫的标本,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1)蝗虫的体表有什么特点?

  (2)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如何区分?

  (3)蝗虫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4)蝗虫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如何完成?

  同学可以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但不要损坏标本。

  通过观察,同学对蝗虫的形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一起来研究总结一下蝗虫的形态结构。

  (一)蝗虫的体表特征

  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二)蝗虫的身体分部

  蝗虫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又分为前胸、中胸、后胸3部分,腹部共有11节。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提问:复眼、单眼的位置和形态大小。)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请同学看挂图),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蝗虫的这种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了解害虫的口器特点对于人们选择采用防治害虫的方法有重要的关系,农业工作者对咀嚼式口器的蝗虫使用胃毒剂农药,农药喷洒在它们所吃的农作物上,使蝗虫中毒死亡。

  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蝗虫的头部是感觉、摄食中心。

  2.胸部——运动中心:同学观察蝗虫的胸部,看见了哪些结构?与蝗虫的什么生理活动有关?(请同学回答)

  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捕捉过蝗虫的同学都有体会,有跳跃足的蝗虫不好捉,去掉了跳跃足的蝗虫就好捉了。

  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

  3.腹部:

  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要求同学观察到),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可以看到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请同学用放大镜观察)。用解剖针和镊子将体侧的体壁与内部器官稍稍分开,就可以找到白色、半透明的丝状细管,这就是气管,还能清楚地看到气囊。可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也可制成装片,在低倍镜下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气管分支情况和管壁上的几丁质螺旋丝。

  提问:“蚯蚓为什么容易晒死,而蝗虫却不怕晒?”(因为蚯蚓必须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蝗虫是用气管进行呼吸,所以更适应陆上的生活环境。

  蝗虫的呼吸过程可用表解来说明:

  由此可知氧气是经过气门、气管和微气管直接送到各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气体交换方式与蚯蚓需要经过血液循环来完成气体交换不一样。昆虫所以能高度适应陆生环境,其原因之一就是具备了这种特殊的呼吸系统。

  播发录像(昆虫(蝈蝈)的呼吸部位、气管),使学生对蝗虫的呼吸器官有更深刻的认识。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对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照挂图由同学详述头、胸、腹3部各有哪些器官,再由教师补充。  

  2课时

  二、蝗虫的发育

   复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学生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实物标本以及图片,提问

  1.蝗虫怎样繁殖后代?(雌虫和雄虫交配,体内受精,形成受精卵,雌虫产出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受精卵怎样发育成新个体?(受精卵孵出幼虫,叫“跳蝻”,其体形小、无翅,只能跳跃,生殖系统没有发育成熟,但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因此又叫“若虫”。若虫经过几次蜕皮,变成能飞的成虫。)

  3.什么叫蜕皮,蝗虫的发育过程为什么要蜕皮?(若虫在发育过程中,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叫“蜕皮”。因外骨骼不能随幼虫生长,限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所以才有蜕皮现象。)

  4.蝗虫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蜕皮几次?(蝗虫的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每蜕皮一次,叫“一龄”,由受精卵孵化成若虫到第一次蜕皮,是一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三龄以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就成为能飞的成虫。)

  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以下知识:

  1.不完全变态:动物个体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叫不完全变态。

  2.蜕皮: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脱掉原来外骨骼的现象叫蜕皮;每蜕皮一次,幼虫就增加一龄。

  3.一个世代: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叫一个世代。

  蝗虫个体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这三个时期,期间若虫在三龄以前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而三龄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成为能飞的成虫。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蝻。

  三、昆虫的主要特征

    出示螳螂、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图片,对比蝗虫的形态结构,总结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蝗虫

  一.形态结构
   1、体表:外骨骼

   2.、体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过程: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三.发育:不完全变态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

  3、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