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类型、形成、分布等知识。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综合分析,绘制简单图表。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村落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出现的两个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城市的出现需具备的条件。聚落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请参考课件类素材中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你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呢?(生答)我们将人们的居住地都称为聚落。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板书)一、聚落——人类的居住地
(提问讨论1)观察一组图片(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傣家的竹楼、黄土窑洞、蒙古包、干旱地区的平顶房;农业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平原农村、沿海渔村、深山小村等;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一些现在的和古老的城市图片),注意图中的不同聚落,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聚落的区位(位置)、分布、形态特征、建筑特点等分析讨论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开放性问题)
(提问)从所给的图片分析,聚落大体可以分几类?聚落两大类有何不同之处?讨论后完成下面表格。
比较项目 |
乡村聚落 |
城市聚落 |
环境状况 |
较自然 |
人工化 |
发展程度 |
低 |
高 |
建筑物与道路密度 |
低 |
高 |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 |
少、低 |
多、高 |
功能 |
单一 |
多元化 |
联系 |
疏远 |
紧密 |
生活水平 |
低 |
高 |
从事的主要工作 |
农业 |
工商业 |
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
分 布 |
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
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 |
影响因素 |
自然条件影响大 |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
(承转)城市与乡村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城市来于农村呢?
(板书)乡村的形成与城市的起源
(提问)阅读教材,结合图片,思考:为什么人类要聚居在一起?早期如何聚居的?乡村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①由于人类的本性需要,必须利用集体的力量,互助合作完成诸如防御、繁衍、获取生存所需资源的工作。由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使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人类开始定居,进入乡村聚落阶段。②乡村的发展。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半固定的、原始的棚舍,后来随着生产方式与生产水平的进步,发展成稳定的、规模和范围较大的聚落。
(提问)乡村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如何?(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承转)乡村出现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来又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这次分工中,诞生了城市,请读“世界早期城市分布图”回答:城市起源的条件有哪些?以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为例分析:城市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有何关系?
(讲解)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剩余产品,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从事加工工业的人们在一些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地点聚集,以手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交换,这就是城市的最初形态。后来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后来由于阶级的出现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集聚区周围筑城,出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于是出现了最早的城市。
从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形成和分布看,城市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发达的地区,一般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冲积平原上,它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大量农产品,而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如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也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如人口密集、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密集。
〖巩固练习〗关于城市起源叙述正确的是:(AB正确)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物质基础
B、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城市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
D、最初的城市功能是商品生产中心
【练习】其它练习请参考“典型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