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
教学设计示例1——学生自学法
教学重点: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法示例:学生自学法,此方法针对层次较好的学生.
首先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学生围绕问题看书或者查阅资料.有关问题例如:原子中有原子核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你知道人们是根据什么说原子中有原子核的吗?20世纪初人们连原子都看不见,怎么会知道原子中有一个比原子小得多的核呢?人们又如何知道原子核的性质呢?电子是谁发现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又是怎么回事?原子核由什么构成?质子与中子各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将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下课后,学生写一篇关于原子核的科技小论文.
教学设计示例2——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教学重点: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法示例: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此方法针对一般学生.
一、引入课题
提问: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由此提出了枣糕式原子结构,如图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教师总结.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
1、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大多数 粒子仍直线运动;少数 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 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用软件演示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学生看书了解实验装置与实验现象,并记忆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间绕核运动.
教师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 粒子穿过金箔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仍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 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较大,发生明显的偏转.
四、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一些有关质子和中子发现的物理学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