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二单元

7 过万重山漫想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结构的精巧,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和体会本文结构的精巧。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过万重山”,见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二、引导学生理清整体思路
  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 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
  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二、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在思路展开上所起的作用。
  (1)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
  (2)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3)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4)再想下去。
  (5)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6)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提示:第1句表面上是写作者所乘坐之船,实际上是写作者的思想之船,由现实转入想象,为下文做铺垫,为漫想展开做准备。
  第2句引出游三峡最近的一个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3句用“于是”承上,说明这个想象的合理性,用“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启下,尤其是“疾风”“无边无际”等词,暗示下边的想象会更遥远。
  第4句用“再想下去”,标志着往纵深之处联想。
  第5句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向更远的方向联想,尤其“茫茫”用得非常好。
  第6句同样暗示作者的思绪将更广阔地展开。

三、指导学生探究局部思路
  以第二部分为例
  作者的“漫想”始终扣住“第一个”展开,放得开,收得拢,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先想到“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又想到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绝对不是第一个,想到舆论压力和精神负担→最后想到“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先写时间,便于交代交通工具,想到交通工具的落后,才会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进而才会想到当时可能会产生的舆论压力和精神负担,交代完这些外在问题后,自然会想到穿越者的主观感受。总之,这样安排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什么时代决定什么物质条件,物质与精神二者,又是物质决定精神,因为使用原始的独木船才会出现舆论的阻力,正是他使用独木船,冲破重重阻力,勇敢地拿起竹篙,才使他的精神至刚至勇。

【自读点拨】

一、第二段对奇险景物的描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时莫名的惊喜。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二、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
  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三、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这是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返回顶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