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一单元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案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

势力做斗争。

  4.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札记

彭祁天

一、关于恐惧
  别里科夫无疑是个恐惧重症患者。
  他害怕城里新开俱乐部、阅览室、茶馆;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不仅怕敢于说“不”的柯瓦连科,还怕不守规矩的学生,甚至睡觉要蒙紧头,“躲在被子底下”还“深怕小偷溜进来”“通宵做噩梦”。在他听来,炉子里火苗舔着锅底的声音也成了“不祥的叹息声”。我们可以凭生活经验为之诊断为——百分之百的恐惧狂想症患者!
  “千万别闹出乱子来”这句口头禅,揭示出他内心对生活的恐惧。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春风,没有秋雨;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美食,没有佳肴;没有亲情,没有友谊;甚至连思想也没有。更遑论个人的闲情,爱欲,喜好,娱乐……总之,除了带在身上的件件套子,除了窒息灵魂的种种恐惧以外,他其实一贫如洗,什么也没有!
  他用以批判一切事物的标准就是公文、告示、规则、法令、政策、制度和与这个制度相一致的一切成文的、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以及阻碍新事物和社会变革的旧的固有观念。他的衣着服饰,他的行为方式,他的语言,他的思想,无一不染上极度惊慌恐惧的色彩。于是,为了排解这种恐惧,为了不使这种恐惧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他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又一个套子。还正是因为这种种套子,他成功地异化成一个社会符号。
  这种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经典的解释是因为他是沙皇的忠实走狗,卫道士,他要极力维护旧的农奴制度,而社会变革、社会新事物如潮涌来时,作为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就如丧考妣,仇视一切新事物,仇视一切进步力量。而这种社会变革和新事物不是反动势力所能抗拒得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惊悸恐惧——这种解读,就算是今天,似乎仍然是主流。
  对别里科夫恐惧的原因如此解读的确比较省事。问题是这种解读是否本身就带着一个套子呢?探讨别里科夫恐惧这种表象背后的终极原因对于把握这个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至关重要。
  首先,从阶级属性看,别里科夫属于社会“夹心阶层”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不属于有产阶级或有闲阶级,也没有领过沙皇的一块什么“银桃子”,更没有拿沙皇维护社会治安的卢布津贴。他大约领过一张专业文凭,教希腊文。简捷地说,搁在今天,他就是我们中的老张或老王。拿的是干净银子,是吃皇粮的打工一族。他的地位也不应被人抬高到“反动势力”那么尊贵。
  看一个人是善类还是恶徒最简便且靠得住的方法是看一个人的言行。就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背景考察,他实在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安分守己,不搬弄是非;他尊敬上司,不妄自尊大;他不会捉弄人,相反却被人捉弄;他没有朋友,大约不会拉帮结派;他头脑简单,兼之无职无权,大约也不会以教谋私;他没有情人,更别说妻子,大约也不会因私渎职,耽误工作;总之,他不损人以利己,最突出的缺点是太胆小怕事,忒管闲事。就算是管闲事,与人说话时也是出于真心谆谆告诫,一派绅士风度,绝不会胡搅蛮缠;而有时可能据法力争,其用意也无非是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下的守法良民并且以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做个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好公民,说到底,至多也大概不过是帮助政府“以法治校”。当然,有人会说,尽管不是主观上的刻意,客观上却不自觉地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我觉得,这说法难道不是在难为人吗?难道非得要他与政府作对煸动人民造反揭竿而起反抗沙皇统治甚至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我们才放过他,否则就是沙皇的走狗?非左即右,非黑即白,以这种幼稚的阶级论来论人断事这未尝就不是一个套子?
  还是说回来,我们怎能样理解他的处世态度怎样解释他恐惧的终极原因呢?他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那么猥琐,那么卑微,那么惶惶不可终日?
  “彼,人也,我,亦人也。”如果可能的话,能做英雄,犯不上做狗熊;能站着做人,犯不上爬着做狗;谁又愿意屈身下贱去做一个人人唾而弃之的可怜瘟虫?
  答案只有一个:别里科夫的恐惧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映了小人物对社会变革的迷茫和苦闷,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对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沮丧,反映了平民阶层对社会动荡的严重忧虑和惶恐。
  让我们回到小说写作的年代。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恐怖的气氛。
  考察历史上所有的革命运动,“夹心阶层”向来是比较软弱的一个阶层,在任何变革的时代,这个阶层的人们大抵是变革的怀疑者观望者和反对者,这主要是由利益所驱使,他们有既得利益(尽管这种利益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有一些本来就不坚实的坛坛罐罐,他们患失甚于患得,因为变革就意味着无可避免地要产生社会动荡,而平民阶层又是社会这个大锁链中承受力最弱的一个环节,“任何动荡最先影响的就是平民的生存和生活,即便是面对进步的革命,平民也可能成为革命的最大阻力,因为在革命的冲击下,首先垮掉的不是统治阶层,而首当其冲的理所当然的是平民阶层,并且首先被剥夺的也是平民的既得利益,哪怕他们仅仅只是拥有奴隶般的生活。”
  政治家喜欢高谈阔论,老百姓最是“鼠目寸光”; 革命家描绘的是天下大同,平民看重的是柴米油盐;大人物需要革命,小人物害怕革命,就算是多好的革命小人物也难以理解,也不免反对。就算是推翻大清王朝这样的“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好事,去问问赵庄的百姓,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理解之不易,就别说支持了,就连最底层的百姓也不见得就那么喜欢革命。静修庵里的老尼姑见阿Q来革命时不是满怀怨忿地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了”吗?别说是别里科夫之属,就是三餐堪忧,衣食无着,无土无瓦,无职无业的赤裸游民阿Q起初何曾不是这种态度?——革命便是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因此“便是与他阿Q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不“革命”倒还能暂时三餐裹腹,一“革命”说不定衣食有忧。对社会变革的怀疑、忧虑,担心、害怕,不是每一个时代的平民几乎共有“通病”吗?在一个旧套子里生活了多年,一旦没有了这个套子,你叫我怎么个活法,这不是每一个朝代的百姓共有的心理吗?
  害怕一切新事物和社会变革,只求维持现状,是否“只想做稳奴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害怕变革,一心只想过日子“做稳奴隶”的心理不是人尽皆然的吗?可怜的别里科夫如果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为什么非得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出现呢?他犯得着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过日子吗?犯得着要一厢情愿地与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人作对吗?犯得着狗拿耗子走东家串西家冒被人捉弄被人耻笑被人唾骂的风险厚着脸皮告诫人们“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吗?正是因为想过日子而不得,生怕社会变革触犯了“做奴隶”的利益,为了避免社会变革而必然产生的动荡影响了自己的生计,“到头来弄得奉命退休”,所以才戴套子吃饭,戴套子走路,戴套子睡觉,一层又一层地往自己身上套套子,所以才亲手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套子,力图躲进百病不侵的金刚所在苟且地生活!

  这样看来,害怕一切新事物和社会变革,只求维持现状——处在俄国革命前夕那个风雨如磐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别里科夫所处的阶层的人们多数生活在恐惧中就不足为怪的了。所以说别里科夫对新生事物的反对和恐惧,不光因为沙皇专制统治对他的思想的毒害,对他人格的异化,还是因为作为一个衣食“有忧”的平民的心理本能——保护既得利益,拒绝动荡生活!
二、关于主题
  小说的主题融进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生活的全部画面,寄寓在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评价中。我们如果对契诃夫创作的其它小说加以横向对比,实在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除《装在套子里的人》外,契诃夫就这一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如《变色龙》、《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恐惧》等,其中的主人公都是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物,这些人物其实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我们并没有觉得那么好笑,但一经契诃夫用艺术的哈哈镜放大了,我们便立马发现他们的可笑之处。契诃夫善于用对比、夸张讽刺的手法,用人物自相矛盾的行为和话语以及漫画式的表演自己揭示自己的庸俗与愚昧:“变色龙”对狗的态度随着它的“身份”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瘦子”的态度也由于“胖子”的身份由昔日的老同学变成高等文官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胖子和瘦子》中的瘦子看来,等级理所当然大于人情,即使是昔日同学,但现在既然已是自己的上级,应该毕恭毕敬、五体投地。在《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官吏看来,他的唾沫喷到了上司身上,上司应该大发雷霆才是,否则就是悖情逆理,就是怀恨在心,暗藏杀机。于是,一次次地找上门去解释,到最后倒真的把将军弄烦了,对他疾言厉色起来,而他最终也竟然因为这样一个极偶然的事件丧失了性命。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 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与别里科夫一道成了契诃夫作品中的经典。
  综观这些小说,它们反映的是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而其中的主人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奴性十足、俗不可耐。愚昧、平庸、自贱、不自尊,不自重、没有脊梁,没有骨头,没有人格,过的是不人不鬼的生活,而这些平庸的人正是在庸俗的生活中才觉得如鱼得水。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好笑,反而一本正经地起劲地表演着。
  再回到作品中。这些人物身上的丑恶的东西并非独立的,而是像瘟疫一样四处传染蔓延。 “瘦子”的奴性首先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传染到他的儿子身上,在小说的结尾,他对“大人”献媚、鞠躬,儿子则“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了”—— “瘦子二代”。 又或者说,奴性思想、奴性心理产生的土壤在当时的俄罗斯是十分肥沃的。别里科夫则用套住自己的套子去套人,整个学校,全城都被他套住,且长达十五年。人们不禁要问:整个学校乃至全城的人是迫于别里科夫的什么淫威而被动受套的吗?如若其然,随着别里科夫带着套子踏上西方极乐世界,世人岂不从套子中彻底解放出来得以完全自由了吗?错了。小说最后交待: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从墓园回家去的时候,“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于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就告诉我们,别里科夫式的奴性思想奴性心理其实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管里。可以说,这才是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才是别里科夫虽死生活却还是老样的根本原因。
  作者通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奴性思想和奴性心理并不会随着别里科夫们的死灭尘归而寿终正寝,俄罗斯人要彻底埋葬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别里科夫,而是奴性观念,奴性心理,奴性生活!
  因此,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应该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人,可以被金钱奴役,被美色奴役,被官职奴役,被权力奴役,被白色恐怖奴役,被所有的外物奴役,但真正能奴役自己的还是来自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观念。试想,没有了这奴性的锁链,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怎么能被种种恐惧所压垮,任由这种种恐惧牢牢地控制,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相反,任由这种种恐惧肆行泛滥,就必然丧失自我,必然自甘愚昧平庸,必然自轻自贱,就自然不人不鬼,不自尊不自重,就断然没有脊梁没有骨头没有人格。不管他是公务员还是教师,也不管他是文员还是警察,不管他的地位是卑微还是尊贵,一个庸俗而自轻自贱的人,一个丧失尊严而没有人格独立的人是不成其为人的。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契诃夫用自己那支如椽的画笔描绘出一个个庸俗丑陋的灵魂,目的是揭露俄罗斯人的劣根性,揭露病态社会的人们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观念、病态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警醒人们从“套中人”的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号召被奴性心理折磨得丧失了人格而苟延残喘的人们砸碎奴性锁链,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契诃夫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借兽医伊万·伊凡尼奇的口说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不成,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两段话应该成为揭示这篇小说和其系列小说主题的最好注脚吧。

三、关于套子
  感谢契诃夫,他为世界文学画廊塑造了一个性格极其鲜明个性极为独特的人物形象。自从这个人物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在观察自己时多了一面镜子,也给我们思维世界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词汇。
关于别里科夫的套子,我们在前面多有论述,这里谈谈别的套子。
  什么东西是套子?套子随处可见,套子无处不在。没有不套套子的套子,也没有不被套子套着的套子。教师被学校这个套子套着,学校又被城市这个套子套着,而城市这个套子还套着无数的小套子,而国家、民族又套着无数较大的套子,地球又套着无数个各式各样不同的套子,更大的,宇宙这个巨型套子又套着银河系太阳系这些套子。想必还有更大的套子正套着宇宙这个套着无数巨大套子的套子呢,没有套不住的套子,也没有不被套子套住的套子。你用套子套我,我用套子套你,我的套子套着你,你的套子也套着我。唉!这世界真是一个个套子组成的世界。
  人注定要装在套子里的。不是人时已经被套子套住了,哭着闹着从套子里钻出来还是要进套子,以后不断冲破旧套子也只不过是为了换新的套子,好不容易冲出了种种套子,以为可以放心地颐养天年了,却冷不妨进了永恒的套子。人生历史其实不过是一个不断进出套子的记录。
生活中,有人拍着胸脯硬说自己绝无套子。这话你可千万别信。当有人说他身上没有套子时,其实是暂时刚冲出了一个套子进入了另一个套子。或者说他冲出了一个小套子进了一个大套子,又或者说,他这种说法本身也不过是一个套子吧。
生活需要不需要套子?有了套子没自由,没了套子不见得就自在。套子是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有了套子让我们得到了许多原本得不到或得到了又立即会失去的东西。没有套子让人丢掉了原本可能得到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
  况且套子的大小规格有时甚至材料质地颜色款式都要厘定,否则,你用你的套子,我用我的套子,各人挥舞各人的套子,这天下怎一个“乱”字了得!
  套子并非一成不变。或许昨晚还天真地认为这套子能套住东西,今天起来一看什么也套不住了。于是,为了套住已漏网之鱼或者不使有鱼漏网赶忙打造新的套子。另一方面,被套子套久了,自然就套出了经验,想出了不被套或只让套住头不让套住尾的新办法来。而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的套子又多半会将企图开溜之辈再行套住。因此,不断打造新套子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是不断抛弃旧套子而又不断打造新套子的历史。
  也有这样的套子,不该套住的却套住了,该套住的却没被套住。于是,被套住的固然大喊冤枉,没套住的也不会心存感激。
  为什么我们往往甘心受套,舍自由而择“锁链”?为什么本来在套子外,却拼命往套里钻?因为有了套子我们就有了轻松感,舒服感,安全感,归属感,为什么有时我们又要全力冲破套子的束缚,砸碎锁链,就算弄得个头破血流也得拼命冲出套子?原因也不过在此。恋爱结婚,择业就业皆属此类。
  据说,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冲破各种套子;但实在该补充一句,开放改革的最大贡献恰恰是打造了各种新的套子。有人说,我们冲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的套子,才得以加入了世界经济组织,但谁又能说,我们未尝不是从旧套子钻进了新套子?
  唉,说到底,进套子,出套子,打造新套子,抛弃旧套子,个体如此,万千社会莫不如此。
  到头来原不过是一个“套”字!




别里科夫畅想曲

刘忠诚

教学目标
  掌握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自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约10分钟)
  别里科夫去世了,他有一个遗愿,要求我们为他举行一个追悼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自己心中的别里科夫。
  二、 能力落实(约25分钟)
  现在,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项, 全体肃静,奏哀乐。
  在具体奏何乐上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此时不失时机地补充课文时代背景。可用幻灯片打出: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对人民的专制恐怖统治。面对进步知识分子和贵族要求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第二项, 由别里科夫的亲戚介绍别里科夫生平事迹。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由学生上台讲述,口头或书面均可,教师总结。
  第三项, 致悼辞。
  可由学生稍作准备,由二至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书面或口头均可。教师总结。最好教师自己事先准备一篇范文最后读出。要求体现出别里科夫的为人特点。
以上几项,学生已掌握了别里科夫的形象轮廓,以下更深一层。
  第四项, 设计墓联。
  别里科夫生前曾有交代,想在坟上立上一块墓碑,要征求一幅很好的墓联,现在大家开始设计。
  学生稍作准备,然后由学生上讲台写出,教师从形式到内容加以总结,注意体现出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最后可用幻灯片打出教师自己事先拟好的多幅墓联供学生参考。
如:1.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2.乱子千万不要出,单车更加不能骑
  3.别为别里科夫祭酒,可为柯瓦连科庆功
  4.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5.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
  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最后可用幻灯片打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三、 能力延伸(约10分钟)
  别里科夫的追悼会暂告一个段落。据说别里科夫到了天上之后,对华连卡姐弟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联络了奥楚蔑洛夫,把这事告上了天庭。那么结果会如何呢?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字数不限。
可用幻灯片打出题目。教师灵活地掌握时间,最好能让一两位学生讲述自己所写的故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