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鹿是山林中常见的动物,鹿的短尾所遮盖住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平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险时,鹿尾的姿态和肛门后盾却走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当鹿发现有“敌人”靠近时,如鹿尾垂直不动,表示周围有值得注意的异常情况,然而是吉是凶,是敌是友还需要做进一步地观察,周围的鹿见此信号(平时在宁静的环境中,鹿尾总在不停的摆动着),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观望。当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出时,表示来者是敌害,最后将肛门后盾无遮挡的露出来,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险,要提高警惕。一旦狼来了,就拔腿便跑,尾巴马上向上竖起,白色的后盾全部显露出来,这是紧急的危险警告,这时所有的鹿都把尾巴竖起,跟着为首的鹿跑去。
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好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问,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椅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
产在南美洲的卷尾豪猪具有惊人的爬树本领,它既能笔直的向上爬,又能头朝下往下滑行。它那灵活的长尾巴,使它在树冠上也能相当自如的活动。这种本领使它能逃过敌害的追捕。实在逃不掉时。它会将全身长满的尖硬利刺竖起来,这时再凶的猛兽也会感到害怕而放弃攻击。
当尺蛾的幼虫——尺蠖遇到危险时,便用腹足和臀足抓牢所在的树枝,身体的前部和中部抬起来,胸足全部向前伸直并紧贴在胸部腹面。此时,外形和体色酷似树枝的尺蠖,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于是它借此常可获得逃生的机会,这是一种很成功的拟态。
动物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巢区是指动物在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
绝大多数鸟类从遥远的南方返回繁殖地后,就积极地寻求异性来繁殖后代。雄鸟飞临巢区,便立刻占据一块安全、舒适、食物充足的领域来“割地称雄”,绝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的雄鸟再进入这块地盘。于是它站在大树尖上高声歌唱,并且冲天而起,在自己地盘上空兜着圈子飞一阵,再落到领域内,这是告诫其他鸟类“这块地盘是我的”。这样的炫耀式飞行还有招引雌鸟的特殊意义。
鸟类在繁殖期间这种抢占地盘的现象称为“占区”,它所占的地盘称为“领域”。这个领域是在巢区内有一定范围的作为该动物特别加以保护和防范的区域,绝不允许其他个体(主要是同性个体)侵入,时常要用威吓或战斗来捍卫小区。
兽类同样要建立领域。例如,马来西亚丛林中的黑长臂猿是个头儿高,双肩发达的猿类,它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要养活一家老小并不容易。每天早上,它要靠喉风箱发出巨大的声音来啼叫,以表示周围4 500米以内的地域是自己的领地;非洲雄狮常常在夜间重新设立疆界,因为它的气味界桩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为防止入侵者,狮子有时还要吼叫几声,这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以这响亮的吼声来加强气味界桩的作用;红羚羊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所以有固定的领地,它是用鸣叫警告对方不要来侵犯;鬣狗用气味来标定领地的界限,不管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只要是冒险越过这条看不见的边界,就会遭到反击。
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
提起兽类,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和凶残一词联系起来。你可知道当同种兽类生活在一起时,即使在争斗中,除了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共同信守的“君子协定”——这是一种姿势语言。在激烈的争斗中,弱者只要赶快跑开或趴在地上向强者求饶,强者就会饶它一命。兽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一般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弱肉强食,就是在同种类内也有领地之争、食物之争、繁殖季节争雌的搏斗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适应性,使同种类间的这一争斗,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致诱发成有灭绝种族之灾的大战。
非洲狮在战败时,会仰面躺下,向对方亮出柔软而易受攻击的腹部,胜利者见到这种情景,也就不再与它纠缠。得胜者从来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去伤害对方,只要对手认输,它也就不再计较。
非洲猎豹在进行搏斗时,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轻轻呻吟起来.就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对方也就住手,进行和解。
狼在搏斗中,谁战败了,就会侧着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就意味着向优胜者投降,请对方宽恕。于是一场恶仗就会平息下来。
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声表示向强者屈服的。
从以上几个例证可以看出,在兽类内部,一般不会出现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现象,战败者总是采取某种屈从的姿势或特殊的叫声来表示,最后垂头丧气,一走了之。另外,兽类还有着一条天然的规矩,即母体对子代有着不言而喻的威力,所有的子代都不得和自己的双亲进行搏斗,它们对双亲是唯命是从的。如果气候恶劣、食物缺乏,幼兽即使饿死,也不能从双亲嘴里抢食,这就是非洲狮幼崽在旱灾时节,大量夭折的一个原因。
由于兽类中存在着这种“君子协定”和天然的规矩,才使得各种兽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继续繁衍生息下去,成为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成员。
昆虫的化学防御
有些昆虫当受到惊扰或遇到天敌伤害时,就放出气体或臭味使天敌避开,或者用毒针螯刺天敌。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放屁虫 — 步甲
步甲(步行虫)在紧急情况下从肛门连续发射炮弹——多种化学物质:过氧化氢、醌、酶等反应产生的高温液态毒液,把强大的敌人轰的屁滚尿流。也许爱玩虫的人们都领教过它的厉害,因而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放屁虫。
捅马蜂窝的后果
俗话说:“捅了马蜂窝,定要挨蜂蜇”。马蜂蛰人,名不虚传。即使是一些不知名的马蜂,自卫的本能和警惕性也很高,只要侵犯了它们的生存利益,担任警戒任务的马蜂,会立即向你袭来。一旦被一只马蜂蜇了,就会很快遭到成群马蜂的围攻。这是因为马蜂蜇人时,蜇针与报警信息素会同时留在人的皮肤里。人被蜇后的最初反应是捕打,信息素的气味便借助打蜂时的挥舞动作扩散到空气中,其他马蜂闻到这种气味后,即刻处于激怒的骚动状态,并能迅速而有效地组织攻击。 通过对马蜂释放的报警信息素的提取化验,已知道其主要成分属于醋酸戊脂,有香蕉油气味。因此,一旦被马蜂蜇后,可用5%的氨水或含碱性物质擦洗,有止痛消肿的作用,这是使酸碱中和的结果。
陕西省石泉县地处秦岭山区,2000年6月28日,该县饶峰镇明星村三组的8岁小女孩周朝和表姐在打猪草时遭到山蜂的攻击,周朝被蜇中太阳穴后昏迷,29日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种山蜂为黑头黄腹,属于马蜂。
拟态
昆虫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的一员,这就必然使它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模拟是一种动物摸仿另一种动物的形态,使良己长得和它们相似,从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免遭天敌的侵害。这是不同种的动物,在自然选择上朝着对自身有利的特性发展时结果。
拟态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某些种类的昆虫对鸟及其他捕食性天敌来说是令其厌恶的,不可口的或不可食的,且这些种类具有醒目的“警告”色让捕食者识别而避开它们;另一些无害而又很可口的昆虫则采用了类似的花纹以获得保护,因为捕食者误以为它们是不可口的种类而离之而去。不可口的蝴蝶被当作“模型”,而可口的种类则被称为“模拟型”。
很容易想象到,拟态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致于有些时候它们与模型之间是如此地相似,只有通过仔细检查它们的脉序才能区分开来。越与模型相似的拟态越容易被捕者误认为模型,因而也更容易逃避捕食。相反,拟态程度差的蝴蝶将不被误认为模型,因而更容易受到捕食。在这种压力下,拟态差的个体将逐渐被消灭, 仅留下那些与模型很相似的类型。拟态常扩展到行为方面,以致于模拟者采用模型种的习性和飞行行为。任何与模型行为不相符的模拟者都将在自然选择的长期过程中被淘汰。只有一些难于下咽的蝴蝶被捕食以后,其余部分的蝴蝶才能幸免。如果蝴蝶种群含有高比例的可食性模拟者, 捕食者就有很大的机会捕食它们, 因而就不能很快地识别警戒色, 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价值。
拟态通常可分为两类:
<1>贝氏拟态:在昆虫的某些科中,有大量不可食的种类充作贝氏拟态的模型。例如,斑蝶科中包括许多难于下咽的种类,因此成为其它科的蝴蝶模拟的经典模型。 模型与模拟者必须共存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的栖息地。而且,模型总是应该比模拟者更丰富。这是因为捕食者必须有厌恶的实际经验后才能识别警戒色。换句话说,只有一些难于下咽的昆虫被捕食以后,其余部分的昆虫才能幸免。如果昆虫种群含有高比例的可食性模拟者,捕食者就有很大的机会捕食它们,因而就不能很快地识别警戒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价值。在野外并不发生高比例的模拟者。通常模拟者都极少,很难发现,而模型则可能非常丰富。贝氏拟态中最惊人的一个例子是巴布亚产的兔凤蝶(Papilio laglaizei Depuiset)。 这个种的模型不是别的蝴蝶,而是白天活动的一种蛾(Alcidis agarthyrsus)。 它们从正面看非常相似,只有从反面看才能区分开来。这种蛾腹部腹面呈鲜艳的桔黄色, 而任何凤蝶属的种类都无此特征。兔凤蝶则利用后翅臀褶区的相同颜色的斑来达到这一目的,当其休止时这一部分正好盖在腹部上而形成桔黄色现象。
非洲凤蝶(Papilio dardanus Brown)具有雌体多型现象, 从而呈现出多种有趣的贝氏拟态。其雄蝶很易识别,乳黄色的翅上具有黑色的花纹,后翅各具一枚尾突。在某些分布区(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雌蝶在颜色、花纹及形态方面都与雄蝶非常相似。在其他地区,绝大部分雌蝶后翅无尾突,形态差异悬殊,且大量模拟其他科的不可食种类的形态。已知非洲凤蝶的多型雌体超过100种。贝氏拟态大量出现在凤蝶科中。
<2>缪氏拟态: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均不可食的不同种具有类似形态的现象。如果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可食昆虫具有相同的标志或警戒色,那么对两者都有利。很明显只要捕食者误食其中任何一种,即可记住其特有的警戒色而避食这两种昆虫。在一特定地区,在当地所有的捕食种类都记住昆虫的警戒色之前,必然有一些昆虫要成为牺牲品。如果是两种昆虫具有相同的花纹,则每一种失去的个体数大致相等。由捕食选择产生的进化压力将有利于趋同进化,直到它们变得非常相似。当然这个过程将持续很长一个时期。在某些情况下,拟态型开始可能是由于随机变异而产生的,它们能存活下来是因为它们很幸运地类似于其他不可食的种类。没有化石或其他原始型的证据,上述观点是无法证实的。
理解产生模拟花纹的选择过程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捕食者如何识别警戒色及花纹中那些特征是关键的这一方法来实现。需要研究的是,捕食者识别的是整个翅面的花纹,还是仅象点、带这样的局部特征,或者是某些颜色的并列。
拟态研究的先驱普尼特指出,既使缪氏拟态中的一种比另一种更丰富,它们仍然从共同的花纹中得到益处,而较稀少的种类则会获得相当大的好处,就象贝氏拟态一样。
象海豹趣话
鳍脚类之王
在海兽中,海豹、海狮、海象的脚形都象鱼鳍,因而海洋生物学家把它们并归为“鳍脚类”。
象海豹有两种,一种南象海豹,主要生活在南极乔治亚岛、印度洋的克尔盖伦群岛、南太平洋的马阔里岛等,最大者体长约有6米,体重达3650公斤;另一种叫北象海豹,生活在北美洲的西海岸,从阿拉斯加南部穿过加利福尼亚海岸,抵达加拉帕斯群岛,最大者体重达到4000公斤。过去许多人总认为海豹、海狮与海象相比,应该说是个“小个子”,其实不然,一头公海象只不过4米长左右,1500公斤上下重,如何能比得上象海豹重呢?所以,象海豹不仅是已知18种海豹中的体重冠军,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鳍脚动物。
象海豹的鼻子十分特殊,像鸡冠一样,且能随着身体的增大而长大,有的象海豹的鼻子可长达40厘米,与陆地的大象鼻子有些类似,当兴奋或发怒时,它们的鼻子会充血或膨胀起来,能发出很响亮的声音,故得名“象海豹”,在英文与德文中,都称象海豹为“海中之象”,但实际“海象”一名已为另一类鳍脚动物所占用,因而只好称为“象海豹”了。
陆上、海上各种不同象海豹不仅身体巨大,体态臃肿,而且外貌难看,体色欠佳,看上去污秽不堪。初一望去,犹如一个“土丘”,象海豹本来就是一副肮脏相,却又不爱干净,每年换毛的季节,它们都成群地挤在有苔藓植物的岸边泥坑中,这里虽然肮脏,但是它们都愿意在那里消磨时光,只将鼻子露出水面。
象海豹的前后脚都呈鳍形,但后脚不能向前弯曲,所以在陆地上不能行走,仅靠前鳍状匍匐前进,显得十分笨拙迟缓,令人发笑;当它们躺卧在海滩上的时候,神态倦怠,因而有“海中怪兽”之称。
可是出人意料,象海豹一旦进入海洋世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判若两种动物,无论是游泳、捕食或玩要嬉斗,都异常地灵活,为海狮、海象所不及。
象海豹主要捕食章鱼等足类动物,也吃硬鱼骨,有时也捕捉一些鳐鱼等软骨鱼。
争雌格斗
象海豹的生活习惯也十分有趣,一群中不可同时有两雄,否则两雄会展开激烈的争雌格斗。一头壮年雄兽,平均占有26头雌兽,多的可达50头,而且长期伴随,真是动物王国里的“一夫多妻”的典型。
每当繁殖季节来临,成年雄兽先开始从海洋来到陆地,物色一个满意的地盘。几个星期以后,雌兽纷纷上岸,与雄兽组成一个生殖群。占统治地位的雄兽站立,守卫在它的“妻妾”群中,此时,雄兽十分激昂,长鼻充血,显得格外地膨大和突出,并发出“隆隆”的吼叫声,以此来警告欲入侵其地盘的其它雄兽。
偶尔,也有一些精力旺盛的年轻雄兽进入,于是格斗开始了,先是双方怒吼,其声十分宏亮,在几公里之外都能听到。一般是占雌群的雄兽先挺起前身,靠后肢牢固地支撑躯体,然后施展全力,用脖颈和肩膀向入侵者冲斗,同时用尖齿刺击对手,而入侵者也不示弱,以同样的招数回击。如果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格斗甚为激烈。此时沿岸的海水翻动,其景不可多得。格斗可以持续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场的雌兽只是看着,绝不会助战。虽然一头败兽已经让步或逃退,但是得胜者仍然不罢休乘胜再战。
象海豹的激烈格斗,绝大多数仅仅伤害颈部和肩部,或偶尔伤及眼和易受击的长鼻子,因而死亡极少。一些年老体弱的雄兽,力不从心,所以无法再建立起自己的生殖群,只好退向海边的池塘休息,或者在生殖群边缘游玩,显得十分孤独。
难看的出色演员
或许人们难以相信,象海豹还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因为过分地难看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再加上它们在水中异常灵活,又富有智慧,经过训练能表演精彩技艺,这样就格外叫人喜欢了。它们的表演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顶球:每当动物园的训兽员将大彩球向水中抛下时,象海豹的头部就立即向背尾方向弯曲90度左右,将球顶在鼻尖上,然后借鼻子运动,使球转动,或者把球投向空中,由另一头象海豹顶住。
其二是驮人: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只要训兽员哨声一起,一头象海豹就会招之即来,游到池边,让游人坐在它的背上,乘着这只活船慢慢地在池中游来游去。等到训兽员哨声再起,它就会游回来,让你下来。
其三是捞物:管理员将一只有一定重量的红色小箱掷入水池底部,凡是看到这一目标的象海豹都会跟着立即潜水,用嘴紧紧咬住,游回来还给训兽员。
其四是游泳比赛:训兽员先将象海豹召集到池边,像人们比赛那样,响起游泳比赛哨子,参加比赛的象海豹就立即向前游动,最后决出前三名。
其五是“造山”:当训兽员在水池的上方发出较长时间的哨声后。池中的象海豹会纷纷上到岸上,然后挤卧到一起,远远看去,就象一座连接在一起的小山。
对象海豹的训练虽然刚刚开始,但是这种看来笨拙、迟钝,实际聪明的海兽已经学会了表演许多节目。随着训兽科学的发展,相信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