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扩展资料
北洋军阀割据纷争争什么
……
当时存在于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四个争论焦点。
一是新旧“约法”之争。袁世凯死后,民团总统一职空缺。段祺瑞根据袁世凯一手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主张副总统黎元洪任总统。而唐继尧等西南军阀认为袁世凯解散国会、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均属非法,应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让黎元洪出任正式大总统。结果,段祺瑞作了让步。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同时恢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二是“府院之争”。 1917年 2月,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中国政府和它采取一致行动,并提议借款给中国作参战费,企图将中国政府引向追随美国的道路。不久,日本也怂恿段祺瑞参战,同样答应借款给段祺瑞编练参战军队,而且军队练成后,可以不必到欧洲打仗,先用以清除内乱。段祺瑞认为有利可图,积极主张参战。美国见势不利己,便唆使黎元洪、冯国璋缓议宣战,以遏制日本在华影响及段祺瑞实力的膨胀。黎元洪与直系联手,又以英美为靠山,罢免了段祺瑞,黎元洪和直系军间在这一轮较量中暂获成功。
三是复辟与反复辟之争,也是“府院之争”的继续。在府院之争中暂时失意的段祺瑞,决心武力讨黎。别有用心的徐州军阀张勋向黎元洪提出愿进京调停。段祺瑞也想借张勋之力实现倒黎目的,加上日本、俄国、德国的支持,张勋便有恃无恐,北上天津,通知黎元洪必须解散国会,否则兵戎相见。手无兵权的黎元洪无奈照办。张勋进而抬出溥仪,复辟帝制。
而和张勋貌合神离的段祺瑞,看到倒黎目的已实现,便站到张勋的对立面,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借助全国上下反复辟怒潮,赶走张勋,自己则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可谓名利双收。
四是“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之争。袁世凯死后,和北洋政府并立的还有西南滇系、桂系军阀,山西晋系军阀等,北洋政府面临“统一全国”的任务。在统一的途径上,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即以直系军队为主力,消灭西南军阀和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同时使直系势力受到削弱。针对这一图谋,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孙中山利用西南军阀倒段护法也暂时成为可能。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成为战胜国,它不愿看到自己在华利益的维护者直系和西南军阀相互厮杀,于是向段祺瑞施压,迫使其“武力统一”计划破产,段祺瑞下台。同时,“和平统一”的实施,又使西南军阀抛弃了孙中山的“护法”旗号,成为护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袁世凯死后谁出任总统并不重要,总统选举的法律依据才是关键;黎元洪和冯国璋主张中国暂缓参战,并非反对参战;段祺瑞极力反对张勋复辟,并非真心拥护共和;“和平统一”的结果却是军阀割据的继续存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政治假象还告诉我们,谋求利益是推动各派政治势力明争暗斗的“无形的手”,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各扶一派的最主要原因。
节录自《中学历史教学》2002.5-6
扩展资料
段皖系当政与北洋派的衰落
潘荣
……
段祺瑞能够继袁世凯之后,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的实权不是偶然的,第一,他有自己的派系和军队。第二,他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捞到了政治资本。但是,段祺瑞控制中央政权的能力比袁世凯当年相差甚远,从一开始就不稳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种种利害关系,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无法合作共事,原国民党议员们很快同黎结合起来,与段相抗衡;内阁中还有孙洪伊等不受段羁束的阁员;以冯国璋为首的“长江三督”又在外暗中支持黎元洪、孙洪伊等,几乎注定了段祺瑞的统治不可能稳定、段祺瑞企图利用以张勋为首的北洋督军团来制服对方,但是,张勋不是段的嫡系,且另有图谋。随即发生的复辟使政局更加混乱。后来的历史发展已表明,自段皖当政,北洋军阀集团即开始分裂,中央政府的权威日趋下降。从袁世凯失败段皖当政,中经府院之争,再到张勋复辟平息,直系首领冯国璋代理总统,是北洋派内部裂痕不断扩大,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
节选自《历史教学》2002.9
扩展资料
段袁矛盾和段氏掌权
袁世凯称帝,不仅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而且引起北洋集团上层离心离德。段祺瑞、冯国璋都反对袁世凯称帝。段、冯不肯助袁称帝不是偶然的。实际上自镇压了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内部发生分化,对他威胁最大的已不是逃亡国外的革命党人,而是握有军权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特别是段祺瑞在北洋内部树党植援,大力扩展个人势力,尤使袁不安。1914年5月,袁世凯撤消当时由段祺瑞控制的总统府军事处,另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直接掌握军权。段祺瑞和王士珍等七人被任命为办事员,轮流在“统率办事处”值班,一切军事要务,均由值班人呈报袁世凯定夺。表面上,此举是集陆军、海军、参谋三部统筹军事,实则削弱了段的军权。段祺瑞明白袁的用心,遂把部务交给徐树铮,不在陆军部露面,统率办事处的会议也时常借故缺席。而袁世凯本心就是要把段祺瑞打入“冷宫”,不久,即以北洋军暮气甚重为由,决定另编嫡系军队。1914年10月,先成立了“模范团”培训军官。第一期袁自兼团长,陈光远为团副。第二期以其长子袁克定为团长,陆锦为团副。陈和陆都是袁克定选的人,模范团实际由袁克定一手包办。袁世凯实行家天下,使段祺瑞更加寒心
。1915年5月,他托病请假赴西山“疗养”。不久,袁世凯又授意肃政厅弹劾徐树铮浮报军火费,免去了徐的陆军次长。段的势力一度被袁从北洋军中枢机关中摒斥。
1915年8月,袁世凯的称帝活动公开,段祺瑞虽然也被迫列名“劝进”。但本人却躲进西山“养病”,不参预任何实际活动。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请他出任征滇总司令,他拒不遵命。帝制派投寄匿名信恐吓他,段坦然表示:“武人不怕死”。1916年2月底,他甚至不顾袁世凯的面子,公然提倡南北停战,维持共和,另组新政府,以解决时局。1916年3月,袁世凯在举国反对之下,被迫取消帝制后,先是请出在北洋系中被尊为“相国”的老官僚徐世昌任国务卿。但徐为文人出身,没有军权,不为护国军方面所重视。不得已,袁又改变主意,请段祺瑞复出帮助收拾残局。段氏虽答应出任国务卿,同时却又提出改政事党制为责任内阁制的要求。责任内阁制是民国元年国民党人提出用以限制袁氏独断专行的措施,由段氏重新提出,用意明显。但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此时已无可奈何,只好于21日公布政府组织令,宣称将“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树责任内阁之先声”。次日,他下令准徐世昌辞职,待任段祺瑞为国务卿。5月8日,又公布《修正政府组织法》,正式宣布撤消政事堂,恢复国务院和总理名称。但是,段祺瑞所要求的是名副其实的责任内阁制,因此他接任后不久,即明确要求
“裁撤总统府机要局、统率办事处、军政执法处三机关”,逼袁交权。对此,袁世凯不肯让步,不但“三机关之裁撤终未实行,且暗嘱梁士诒以掣其肘”,从而更加深了段的不满与抵制。他当时曾致电南方独立各省说:“责任内阁已成,袁名为总统,实则虚位,请派代表来京与祺瑞等直接媾商。”5月9日,陕南镇守使陈树藩驱逐袁世凯的心腹陆建章,宣布“独立”,得到段祺瑞的暗中支持,陈树藩等北洋军人相继背离,加速了袁的败亡。5月中旬,袁病重不起,时人有“催命二陈汤”(按指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三人相继弃袁)之说。此说虽系市井流言,但亦非空穴来风。
袁世凯病死,为段祺瑞私人势力发展造成良机。原来与段联系比较密切的地方军政要员,如安徽省长倪嗣冲、山东督军张怀芝、福建督军李厚基、陕西督军陈树藩、甘肃督军张广建(以上1916年7月6日任命),浙江督军杨善德(1917年1月3日任命)和淞沪护军使卢永祥(1917年1月6日任命)等纷纷投到段的门下。段祺瑞通过这些地方军阀不仅掌握了大批军队,而且在西北控制了陕甘两省,在华东控制了安徽(皖南、皖中)、山东、浙江和包括上海在内的淞沪地区,在华南控制了福建。这样,上述地军事实力派人物与靳云鹏、徐树铮、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等人联手就构成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的基本班底。除这些嫡系,当时河南督军赵倜、热河都统姜桂题和两广矿务督办龙济光等也都依附于段。在文的班底方面,段祺瑞则几乎囊括原袁世凯全班人马。元老徐世昌从开始就属意拥段继承袁氏衣钵,维系北洋团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国建立后一直为北洋系倚为财政支柱的交通系要角,除梁士诒因洪宪帝制案遭通缉外,其余如曹汝霖、叶公绰、陆宗舆、章宗祥等悉数与皖系军人合流。这些政客为皖系控制下的北京政府筹措经费,对外向欧美、日本银行借款,对内控制铁道,发行公债,聚
敛民财。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向日本大举外债,国内方面的幕后牵线者主要就是以曹汝霖为首的新交通系。
阎锡山、张作霖和张勋等北洋旁系和地方势力虽对中央政府保持距离,但对段祺瑞本人却异常尊重。他们不买总统、内阁和国会的账,但不敢轻易驳回段祺瑞的嘱托或命令。在北洋系中,有实力与段一争高下者仅冯国璋;但冯因在护国战争后期,企图以“调人”身份取代袁世凯遭到南北各方猜忌,且此时又远离中枢,只好暂取观望姿态,让段居于北洋领袖地位。
对南方各派反袁势力而言,北方也只有段祺瑞是可以接受的人选。袁世凯病毙次日,梁启超就明确表态:“收拾北方,惟段是赖。”与此同时,孙中山等也表示了大体相同的意见。其他有实力的南方头面人物,如陆荣廷、唐继尧等,当时对段也没有特别恶感。特别是以梁启超为首的原进步党人,还指望着段能在西南地区划出一些地盘,更是不遗余力地捧场。段皖系获各政治势力支持,一时得以入主中央政权。但是段的实力比起昔日袁世凯在北洋系的声望与地位相差甚远,所以他对政权的控制力也就远逊于身败名裂之前的袁世凯。
节录自潘荣《段皖系当政与北洋派的衰落》《历史教学》2002.9
扩展资料
维护民主共和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结果都失败了。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时候,国内出现了袁世凯和张勋两次复辟活动。说明当时历史发展的特点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没有改变,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帝制复辟发生和军阀专制统治出现的经济基础。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扩大。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曲折性的外部因素。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都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如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为交换,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和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必然成为民主共和的巨大障碍。这是当时历史发展曲折和反复的社会根源。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这种曲折反复的阶级根源。
此外,反动势力不甘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资产阶级革命派政党的纪律松散,脱离人民群众等等是历史发展曲折反复的具体原因。
节选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